上海的公园召稼楼古镇

时间:2023-5-17 10:58:2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http://m.39.net/pf/a_9328977.html

梁东方

在地图上看见召稼楼古镇,名字有些古怪。坐了很长时间的地铁,下车骑共享单车顺着两侧已经是乡间景色的沈杜公路西行,过了桥,先有一个牌坊下的门口都已经被大车蹍烂了的岔路口,却是召稼楼的酒厂。

酒厂门口的路很烂,从酒厂通往召稼楼村的老路更是坎坷崎岖,即便是推着车子走也几乎寸步难行。仅存的白墙黑瓦的房子蒙着厚厚的尘土,冬天也长在地里的绿色蔬菜都灰头土脸,老柳树身上挂着塑料袋,塑料袋因为厚厚的油腻上粘住了很多尘土不再透明。

拆迁已经进行到了村东,大面积的土地都堆着垃圾、停放着工程车辆,还有临时停车场,一群有主没主的狗在这条路上逡巡,冲着如我这样偶尔走上这条路的人狂吠。手机地图上明确标志着的一条近路,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只有进了村子,拐向有河有桥的方向,才算是进了标准的旅游点。

旅游点是那种沿河两岸的格式,中间有拱桥相连,与所有的江南古镇大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商品。

刚才经过的酒厂规模很大,应该就是和召稼楼的三宝之一的“大曲”有关吧。一个地方以什么为产业,喜好什么,生产什么,往往是传统使然,后代传承下来就生生不息。召稼楼三宝中另外两种,羊肉和拆蹄,也都还在市场上。只是我对这些食物不感兴趣,不能像所谓美食家一样津津有味而已。从召稼楼的三宝来看,其源于元朝的饮食根据倒是明确的。而筑楼鸣钟鼓励稼穑,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兴起农业文明,又是汉民族传统在偏远之地的传播使然。召稼楼这个现在看来有点古怪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除了像这一带地区任何一个古镇旅游点一样有卖粽子、年糕、咸菜、花生糖、元宵的之外,这里还普遍都在卖一种被炒制以后膨胀成了黄白色的猪皮,是北方人普遍闻所未闻之物。很多店铺都将这些猪皮挂起来展示,放在大塑料袋里敞开口子摆列在店门口,也有很多人都在选购,买卖之间频繁而热闹。基本价格是48元一斤,不知道具体怎么个吃法。能如此深入人心,说明饮食体验一定不错。可仅凭外观是怎么样激不起尝试一下的欲望的。

召稼楼街头的广告上写着:距离上海最近的古镇。这显然是把自己排除到上海之外了,或者严格讲应该是:距离上海主城区最近的古镇。然而历史上,召稼楼又是上海的发祥地。一方面是因为还没有上海的时候就先有了召稼楼,另一方面是召稼楼出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明朝初年被皇帝命名为上海城隍的秦裕伯,作为敢于为民请命的英雄,他死后长久的哀荣随着上海的发展而成了永恒,这是他自己绝对想象不到的。

召稼楼的另一个人物是叶宗行,他主持疏浚了姚家浜,汇并吴淞江和上海浦,江浦河流奠定了后来上海发展的河流地理格局。

这两个人是从精神和地理准备两个方面,成为上海城市起源的奠基者。神奇的是,他们都出身于召稼楼。

召稼楼如今有两个人的纪念宅邸,一个是礼园,一个是叶馆,都因为冬天旅游淡季而挂着歇业的牌子,没有开门。冬天是旅游淡季,不过召稼楼的小桥流水的街巷上,以商品交易为主的亭台水榭之间,人流还是络绎不绝的。讨价还价地买点东西,大包小包地拎在手里,然后到临窗可见河道的位置上吃一碗面,总是那些自驾或者坐了大巴来的中老年游客们的普遍行为格式。

我骑车按照导航拐着弯儿离开召稼楼,没有完全听她的指引,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逆行走了大路旁的便道,到了路口果然发现导航所指示的村西的那条路,也已经和村东一样,变成了施工现场,堆着渣土,停着机械,与周围河道边在冬天里也绿意盎然的农作场景形成巨大反差。

从召稼楼往西走。到了江玮公园儿这一带,虽然到了城建区,居民楼不少,但是人气已经冷清下来,反而有一种到了边缘地带的气氛。城市只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召稼楼古镇这样的地方,才是人们愿意聚集的所在。而拆迁改造的意思就是要强化这种格局。

偏偏是到古镇旅游的时候,不大愿意看见那些崭新的建筑,不大接受旅游点一样有开门、关门的时间设置而非如流水样的生活似的永续不停的经营状态。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把有历史感的风景和适度的商业化结合,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不论是德法边界上的斯特拉斯堡还是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它们所遵循的,无一不是这样的符合生活本身逻辑的不刻意的自然原则。

一旦古镇脱离开了人们起居生活的场景,成为孤立的商品化市场,即使有旅游景点支撑其实也会失去灵魂。让风景点缀在日常生活里,不论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景,不论是水域森林还是名人故居与历史古镇,都只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身旁,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才更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jbzz/145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