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12个散落在荆门民间的活宝贝,

时间:2021-4-2 11:55:2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719/4658933.html

说起荆门的非遗项目,

你会想起什么?

梁山调、皮影戏、

车水歌、八角雪枣……

5月15日,我市12个项目通过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审。

本次评审汇集了文艺创作、舞蹈编导、建筑规划、医学、音乐教育、民俗、群众文化方面的专家。参加此次评审的非遗保护项目有5个类别共15项。

经过认真论证评审,

最终通过市级非遗专家委员会评审的

有12项

随日报君一起来看看吧

荆门市民俗学会

老莱子传说

“老莱子传说”发源地位于鄂中荆门象山(原楚国蒙山),是根据春秋时期道家始祖之一老莱子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据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老莱子(约公元前年--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不少史籍与历史学家(包括认为,老莱子可能是隐居后的老子,目前学界还未有定论。

  

老莱子传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典籍《战国策》已记其名其言,《庄子》中有孔子拜见老莱子之事;西汉《史记》记载老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正义》引《列仙传》称老莱子“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现荆门市象山)之阳,并记楚王之寻访,请出山辅政,被老莱子婉拒。古代推崇的《二十四孝》之“戏彩娱亲”使老莱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其隐居传说地荆门一带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其隐居遗迹、纪念建筑、碑刻众多,其中老莱子山庄、老莱子之灵位(碑刻)、孝子田、孝子井最为著名。老莱子传说还通过汉画砖、雕刻、年画、纪念祠堂、生活器物图案及民国邮票流传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生活集居地。年,老莱子被湖北省确立为“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老莱子传说的道家思想、不迎合权势,尤其是孝隐躬耕、淡泊名利,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祟拜,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完美道德的向往、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后世影响深远。老莱子传说蕴含的文史价值非常丰富。

圣境山传说

“圣境山传说”最早发端于中华民族形成之初的“三皇五帝”时代,不仅有舜帝与湘妃的传说,更有大禹挥耒南下,治服了江汉沮漳洪水,统一南蛮之地的传说;圣境山一直流传着东周道家始祖老子隐居写作“天下第一书”《老子》的神话,有青牛道、老君台等遗迹,世界上最早版本的郭店楚简《老子》也在荆门纪山发现;据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圣境山南巡,留下了“神鞭”与磨剑石;三国纷争、岳飞抗金、闯王攻荆,圣境山是各路英雄豪杰的征战之地,成就了“武圣”关帝不绝的神话与香火。

圣境山作为道教圣地,不仅有“神仙班首、佛主流源”的燃灯道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大师、唐代“八仙”吕洞宾的神话,且在明代到达顶盛时期。传说真武大帝曾在此修炼,后遇强人西走,在武当山成仙;明朝建文帝朱允文亦在此避乱修道成仙。

一肩秦岭月,半面楚城风。圣境山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多彩历史人物、多元文化思想及多重学科价值。不仅反映出楚文化特色,也对楚地民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让现代人能触摸、亲身感受历史演变的天然博物馆。

东宝区

栗溪麒麟舞

麒麟本身是我国一个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西周时期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位列第一,是吉祥、太平的象征。

  

据传,麒麟体型像鹿,长有独角,全身披鳞,尾如牛尾。至于麒麟舞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年大旱,不仅颗粒无收,而且瘟疫流行,搞得民不聊生。土地公公情急之中,找来笑面佛,商讨避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但笑面佛也只知道有一种叫麒麟的神兽,具有这种消灾的法力,却又无法找到它。这时土地公公想起了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便把他找来,说明了情况。只见孙猴子一个筋斗上云端,搭手一望,遂按下云头说道,“有了有了,我这就带你们去找!”于是,在孙猴子的带领下,他俩找到麒麟,让麒麟施法,喷霖献端,顿时人畜安康,以致五谷丰登。此后人们便把麒麟奉为吉祥物,并将麒麟镇灾的故事编成舞蹈,谓之《三星会友·麒麟出洞》,每逢年节便进行表演。

  

麒麟舞表演

麒麟舞(单体)均为两人在麒麟内隐身表演,其中一人为头,一人为尾(后半身)。麒麟舞表演,是在鼓声、唢呐声和鼓手的一声吆喝中开始的。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头。大头则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反复挑逗着麒麟。麒麟则神态各异,表现出喜、怒、哀、乐,故有的凌空跃起、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左顾右盼、有的蹲地旁观。而舞中又融入了武术的各种套路,故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

  

麒麟舞自出现始一直为社会传承,至民国时已在栗溪形成极盛,其中王传贤表演班子尤为突出,他们将荆楚文化融入麒麟舞中,不仅使麒麟舞具有了文、武两种表演形式,还在舞蹈中增添了“摆故事”的内容,使麒麟舞融合了荆楚一带舞蹈特色。

  

传承人(右一)和徒弟合照

栗溪麒麟舞的有序传承自民国时王传贤始,后王传贤于新中国成立时传艺刘之甫,刘之甫又于年传艺刘泽安。现刘泽安带徒40余人。

  

栗溪麒麟舞已流传到周边各乡镇及南漳、远安、当阳等县市。

烧烫伤液制作技艺

制作药液

烫、烧伤液形成于清朝末年,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苏冲村村民王开明用土蜂幼虫、蜂胶泡酒来治疗烫、烧伤效果好,被当地称为一宝。民国末年,王开明将这一秘方传授给王治淼。解放后王治淼的儿子王化金在少年时因一场大火将左腿膝盖烧成焦块,使用祖传秘方烫、烧伤液,免除了截肢。年王化金高中毕业后,从师于父亲王治淼,学习烫、烧伤液的制作技艺,并对烫烧伤液进行改进。

  

烧烫伤液使用土蜂幼虫、蜈蚣、蜂胶等用酒浸泡。用露水稀释调配成烫烧伤液,能够杀灭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对烫、烧伤面有一定的医治效果。

  

土瓦罐酒浸泡

烫、烧伤液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有消除创面热毒的功效,适用于外伤、伤口感染、烫伤、烧伤,口腔溃疡、皮肤溃烂。传治范围较广,又是活态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由于医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西药及西药制作工艺大量使用,传统中药的市场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且一直都是作坊式生产,故已处于濒危状态。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

荆楚梁家腊香鸡制作技艺

荆门是腊味之乡,梁家腊香鸡制作技艺独特精深,源远流长。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十里铺名厨梁元灯悉心专研,在十里铺风干鸡制作技艺基础上大胆改良,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腊香鸡。味道纯正,口感颇佳,腊香绕舌,老少咸宜,深受食客欢迎,遂得“梁家腊香鸡”之名,人到十里铺,必以一品梁家腊香鸡为快。

  

袋装灭菌成品

民国时期,梁元灯之子梁国庆子承父业,传承梁家腊香鸡制作技艺。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那时候吃团年饭,桌子上的梁家腊香鸡是最珍贵的一道菜。民国39年,日寇铁蹄践踏荆门,十里铺兵荒马乱,梁家随当地民众背井离乡逃生,在颠沛流离中,梁国庆仍不忘在心里默默温习梁家腊香鸡制作技艺,立志他日东山再起。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技艺获得新生,梁国庆重操旧业,恢复腊香鸡制作,并向后代传授技艺。

  

网络图片

梁家腊香鸡采用传统工艺。取-日龄符合质量标准的蛋鸡,经选料、配料、腌制,漂洗、定型、包装、杀菌熟化,制成成品,具有腊香突出,口感劲道,肉味芳香,回味悠长,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京山县

宋河麻糖制作技艺

炒锅

成品

宋河麻糖形成于清朝末年,是京山县宋河镇具有百年历史,纯手工生产的一种麻糖,其以精选晚稻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并伴以蜂蜜、花生等成份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精选原料,用心加工,经过熬糖、炒米、化糖、搅拌、出锅五大工序制作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宋河麻糖以香、酥、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京山城区及各乡镇,营养健康,老少皆宜。

沙洋县

长湖鱼糕制作技艺

网络图片

长湖鱼糕制作技艺沙洋长湖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传统鱼糕制作技艺。沙洋“长湖鱼糕”,又称“楚糕”,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相传楚国庄王在长湖打猎品尝,后来鱼糕走进宫中,就成为了宫廷名菜,因当时只有楚国城有此糕,所以鱼糕又被誉为“楚糕”。“长湖鱼糕,食鱼不见鱼”。长湖鱼糕以鱼肉为主料,形似米糕,表皮黄亮,肉质洁白,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做工考究,是荆门湖乡百姓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宴请亲朋的必备佳肴。“长湖鱼糕”植根于民间,经世代传承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传统制作工艺。保护传承“长湖鱼糕”对于传承荆楚饮食文化,打造地方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铁鞭古祠庙会

铁鞭古祠位于长湖岸边的后港镇铁鞭村,始建于西汉,重建于清嘉庆五年(年),是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后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圆木立柱,排山木架,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祠内保存着嘉庆年间一张神案,案上陈列着铁鞭、钢刀、铁链。古祠大门左侧墙中石匾上,有咸丰十一年(年)维修铁鞭古祠镌刻的碑文。

 

铁鞭古祠 

相传,西汉末年,湖北京山县北部爆发绿林起义,西汉皇室疯狂镇压,由此战乱四起。江西籍铁匠张祖德、张祖兴为逃避战火,远离家乡,途中结识义士胡兴魁,三人于荒郊对天盟誓,义结金兰。流浪至长林县(今沙洋县后港镇地域)寄身于茅棚,以打铁为生。三位铁匠经常扶危济困,施舍乡邻,深得民众爱戴。公元十九年,朝廷为镇压绿林军,勒令三铁匠限期打造三千件兵器。三铁匠不愿看到朝廷用自己打造的兵器去滥杀无辜,拒绝打造,最后,在朝廷官兵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井自尽。当地百姓为纪念三铁匠的忠义之举,在三人投井处建一茅庵,供其神位,以寄哀思。后来,朝廷闻及此事,责令当地官府兴建祠堂,供其神位,祭祀亡灵。因三铁匠的雕像皆手执铁鞭,故名铁鞭古祠。

  

古祠历经三国两晋和隋唐,多次修缮。年,日军占领长湖地区,古祠遭到战火焚毁,仅存一个大殿。年,古祠被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经市文物部门批复,当地群众自筹资金重建了建安宫、三仙亭,并于古祠天井中复修了玉皇阁。每年2月21至22日、6月18日和8月12至13日分别是三位铁匠母亲的生日,届时万人聚集,形成庙会。每次庙会,长湖对岸的潜江、荆州(江陵)群众纷纷乘船赶会,邻近铁鞭古祠的村民更是踊跃而至,村民们常常以舞龙灯、耍狮子等传统民俗形式参加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钟祥市

长寿武高跷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扮演者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表演上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重扮相与扭逗,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长寿武高跷

长寿武高跷发源地在钟祥市长寿镇廖湾村,并以钟祥为中心辐射至南漳、襄阳、随州一带。是集说唱,功夫为一体的舞蹈节目,一般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进行舞台表演或行走于农户门前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技艺性,形式活泼多样,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长寿武高跷在钟祥市已演绎一百多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由于受高跷的影响很多年轻人用板敲当高跷,小学生用竹子绑高跷,形成了一种学高跷、传高跷的热潮。六十年代长寿武高跷开始逐步萎缩,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青壮年艺人常年在外打工,参演困难,造成自然传承后继无人。加之受多种文化冲击,经费紧张,无法维持,保护已迫在眉睫。

柴湖黄酒酿造技艺

发酵中的红曲黄酒

黄酒是我国的传统酒品。柴湖黄酒酿造技艺,来源自原产地大柴湖移民的老家--河南淅川,自古有做黄酒、饮黄酒的习俗。尤其是农户人家,凡有产妇,家中必备黄酒供产妇饮用。贵客临门,以黄酒代茶,开水冲黄酒,或黄酒冲蛋进献客人,表示尊贵。20世纪60年代,为了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河南省淅川移民从丹江口库区迁徙湖北钟祥大柴湖,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酒酿造技术也随之传至大柴湖。

  

柴湖镇刘庄村张氏家族所酿的黄酒在当地最具代表性。制作用料考究,酒曲独特,酿造技艺先辈们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柴湖黄酒酿造技艺工艺独特复杂,以大米、糯米为原料,加入麦曲、酒母边糖化边发酵而生产的一种酿造酒,经制做酒曲、浸米、备曲、煮酒、拌曲、发酵、压榨、装瓶等多道工序完成。饮用后其甘甜味美、酒力内敛、柔而有劲之口感。

  

黄酒成品

柴湖黄酒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受到消费者青睐的食品,同时也是民间习俗中婚嫁喜事、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以及从事文化经济交流等活动常用的礼品。

 

利用传统秘笈和工艺生产的永爱黄酒,配料严谨,工艺复杂,质优价廉,虽然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利润微薄,劳动强度偏大,传承乏人,因此,对传统酿造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蒋氏舒筋活络膏熬制技艺

蒋氏舒筋活络膏熬制技艺医院康复理疗科蒋爱平医生祖传的用于舒筋活络的药方及技艺。

  

膏药成品

蒋氏祖上曾为明朝军队中的医官,拥有治疗跌打损伤及金伤创疡之技艺。明朝万历年间,作为走方医的祖公蒋铸,凭借着祖传医学技艺及风水术、占卜术游历到承天府衙所在地--钟祥,并在与钟祥城一江之隔的汉江西岸--大庙集落户并繁衍生息。由于连续几代单传,蒋氏祖传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蒋氏舒经活络膏选用名贵地产药材,经过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去火毒→加细药→涂布冷却→收藏备用等程序制成。膏药熬制歌诀: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色黑似漆,亮如镜,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揭之即起。

 检查膏药软硬度

蒋氏舒经活络膏及其熬制技艺历来秘不外传,祖上制定有严格的传承规则--“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由于膏药制作工艺繁琐,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些,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因此急需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漳河新区

扯草锣鼓

“扯草锣鼓”是一种关于农俗的传统音乐。始于人类农耕之初,“扯草锣鼓”也叫“扯草鼓”又名栽田鼓、薅草鼓、推草锣鼓、锄草号子等,属于田歌范畴。

 

学员旱地表演

演唱“扯草锣鼓”,均有锣、鼓、钹等民乐伴奏。一套班子的演唱人员一般要有3-5人。他们手持锣、鼓、钹等乐器,在水田、旱地、禾场等多人劳动现场时而言唱,时而独唱或对唱,使得气氛十分活跃,使得人们忘掉了劳动的艰辛,因而也就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使劳动者在劳动之中从精神上得于享受和慰籍。“扯草锣鼓”的表演过程是:歌者演唱,其他人伴奏;歌声起,锣鼓声停;锣鼓声起,歌声止。或由歌师领唱,众人接腔,并在尾句重唱。

  

“扯草锣鼓”演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也有乡邻趣事,有戏曲选段,也有民间小唱。更有歌师依据劳动场景即兴编唱。但不论演唱什么,其内容都是积极健康的,是催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善的,因此深得劳动者喜爱。

  

苏克锦授徒

“扯草锣鼓”延续到清嘉庆年间,已在漳河地区形成规模。进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扯草锣鼓”在漳河村野的表演已更为活跃,当时的漳河地区凡有集中劳动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听到“扯草锣鼓”。六十年代以后逐渐冷却下来。不过一些民间演唱班子依然存在,仍在偏远山地的劳动中坚持演唱。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漳河镇苏院村的苏兰田演唱班子。苏兰田去世后,其子苏志尚成为了该班子的歌师(掌班人)。苏志尚于年病逝,苏志尚的小儿子苏克锦成为了传承人。苏克锦能演唱上百首扯草歌,还向徒弟及乡亲传授。

  

“扯草锣鼓”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存。它以语言生动活泼,音律宽广优美和即兴口头创作的特点,对于研究荆楚民歌、农耕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喜可贺!!

作为一名荆门人,

日报君感到十分兴奋~

荆门的这些传统终于有名份了!

我们要记得家乡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自己的微小力量来传播

告知社会,告知后代

来源/荆门日报、市非遗办

主编/张云峰编辑/罗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bfz/107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