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路上,需挑灯夜读的勤奋! 更需要凝思的冷静与淡定! 学医路上你并不孤单---- 口腔黏膜 本单元内容相对比较重要,需要掌握口腔黏膜的结构,特别是角化细胞有哪些,非角化细胞有哪些,经常出题;口腔黏膜的分类需要掌握不同特点对应不同功能。 一、基本结构 (一)上皮() 1.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 (1)基底层: 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相连。电镜下基底细胞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光镜下见胞核圆形,染色深。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因此称为生发层。 (2)棘层: 位于基底层浅层,由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在上皮中是层次最多的细胞。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含1~2个核仁。胞质常伸出多而小的棘刺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称为细胞间桥。细胞间桥之间为迂回的细胞间腔隙,此腔隙在牙龈和硬腭上皮更大些,所以细胞间桥更明显。电镜下见细胞间桥的突起相接处为桥粒。 (3)颗粒层: 位于角化层深面,一般由2~3层细胞组成。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其表面为正角化时,此层明显;表面为不全角化时,此层可不明显。电镜下见近角化层的粒层细胞内张力细丝致密并且与透明角质颗粒关系密切。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储存。 (4)角化层: 上皮最表,细胞扁平体积大,细胞器及核完全消失,称为正角化,如硬腭;若仍有未消失的细胞核称为不全角化,如牙龈。胞质充满角蛋白。 非角化上皮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和表层构成。基底层细胞形态同角化上皮;棘层细胞体积大,细胞间桥不明显,胞质中张力细丝不成束;表层细胞扁平,有细胞核,胞质含糖原,染色浅,张力细丝分散,细胞器少。中间层为棘层和表层的过度。非角化上皮无颗粒层和角化层。 2.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色素细胞: 位于口腔黏膜上皮的基底层。约在胚胎第11周由神经嵴细胞迁移而来并在此分裂繁殖。光镜下胞质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特殊染色见胞质有树枝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或棘细胞之间。胞质内含黑色素颗粒,并且可经细胞突起排出,再进入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内。黑色素细胞无张力细丝及桥粒,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对银染色、多巴染色、S-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临床上,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因此这些部位也是黑色素性病变的好发部位。较重的色素沉着包括黑色素细胞内的色素及传入邻近细胞的色素。 (2)朗格汉斯细胞: 也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主要位于棘层,也见于基底层,来自于造血组织。该细胞在上皮内不同部位其数量和功能均有所不同。常规染色胞质透明,核深染。对多巴染色呈阴性反应。电镜下见此细胞无张力细丝,无桥粒,胞质内有特殊的棒状或球拍样颗粒,称朗格汉斯颗粒或Birbeck颗粒,有单位膜包绕。此细胞与黏膜的免疫功能有关,其细胞表面特征与巨噬细胞很类似,含Ia抗原、ATP酶、HLA-DR抗原和CD1抗原,有Fc-IgG和C3受体。作为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 (3)梅克尔细胞: 此细胞位于基底层,常成群分布,可能来自于神经嵴或上皮细胞。H-E染色切片中,染色较角质细胞浅。电镜下一般无树枝状突起,细胞内有少量张力细丝,偶见借桥粒与邻近角质形成细胞形成细胞连接。胞质内可见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小而圆的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邻近与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样连接的胞质中,常见此种小泡,可释放神经递质,引发冲动。此种细胞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二)基底膜、固有层、黏膜下层 1.基底膜 光镜下可见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一膜状结构,称基底膜,厚1~4μm,PAS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上皮基底细胞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交界由特殊的结构即半桥粒和基膜以及深部的部分纤维构成。半桥粒不仅见于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结合,也是牙龈上皮和牙表面结合的重要结构。半桥粒的结构特点是在基底细胞的胞膜内侧可见电子致密的附着斑,细胞内的角蛋白丝插入该附着斑内。位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基底膜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 (1)透明板: 厚约45nm,紧邻上皮基底细胞,为电子密度小的板状结构。在与基底细胞半桥粒相对应的区域电子密度较高。 (2)密板: 厚约50nm,位于透明板深面,为颗粒状或细丝状物质。电子密度较高。透明板和密板统称基板,来自于上皮基底细胞。 (3)网板: 较透明板和密板厚。紧邻固有层,电子密度较密板低。由相对纤细的半环形纤维构成,半环形纤维的两端埋入密板中。此纤维称锚纤维,即回型胶原。固有层的胶原纤维穿过锚纤维形成的环状空隙与密板紧密连接。 2.固有层 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伸入上皮部分的乳头称为乳头层,其余部分称网状层。乳头层胶原纤维较细,排列疏松;乳头的长短依所在部位有所不同,在咀嚼黏膜较长,在被覆黏膜网状层较发达。血管和神经纤维通过网状层进入乳头层,形成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部分神经末梢可进入上皮内。固有层深面可有与之过度的黏膜下层,或直接附着在骨膜上。固有层的基本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有合成和更新纤维及基质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组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等。固有层的纤维主要是I型胶原纤维,此外还有弹性纤维。基质为无定型物,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蛋白多糖和血清蛋白等。固有层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3.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主要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黏膜下层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直接紧密相连。 二、分类及组织结构 1.咀嚼黏膜 咀嚼站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在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咀嚼黏膜的上皮有角化,正角化时有明显的粒层;不全角化时粒层不明显。棘层细胞间桥明显。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嵴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固有层深部或直接附着在骨膜上,形成黏骨膜;或借站膜下层与骨膜相连。咀嚼黏膜与深部组织附着牢固,不能移动。 (1)硬腭: 腭黏膜由两部分组成,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硬腭黏膜呈浅粉红色。表面角化层较厚,以正角化为主。固有层具上述咀嚼黏膜特征。根据有无黏膜下层可将其分为牙龈区、中间区、脂肪区和腺区四部分。牙龈区和中间区无黏膜下层,固有层与骨膜紧密相连;脂肪区和腺区有黏膜下层,其中有很多胶原纤维将脂肪和腺体分成若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隔。腺区内的腺体与软腭的腺体连为一体,为纯黏液腺。 硬腭前方正中有切牙乳头,上皮下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其中有退化的鼻腭管的口腔部分。这是一条盲管,长度不定,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上皮内还有许多杯状细胞,并有黏液腺体开口至此管腔内。硬腭前方侧部有黏膜皱襞,称腭皱襞,其隆起部分由固有层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 硬腭黏膜与软腭黏膜相延续,两者有明显的分界。软腭黏膜无角化,固有层乳头少而短,你古膜下层疏松,含腭腺。 (2)牙龈: 见牙周组织。 2.被覆黏膜 口腔黏膜中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者均为被覆黏膜。其表面平滑,粉红色,无角化。固有层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黏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比较平坦,结缔组织乳头较短粗。有较疏松的黏膜下层。被覆黏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 (1)唇: 唇可分为外侧的皮肤,内侧的黏膜及两者之间的移行部唇红。唇黏膜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厚,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其乳头短而不规则。黏膜下层较厚,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含小涎腺、脂肪,深部附着于口轮匝肌。唇红的上皮有角化,细胞中含较多的角母蛋白,透明度较高;固有层乳头狭长,几乎达上皮表面,乳头中含许多毛细血管襻,血色可透过表面上皮使唇部呈朱红色。当贫血或缺氧时,唇红表现为苍白或发生甘。唇红部黏膜下层无小涎腺及皮脂腺,故易干裂。唇红部向外与唇部皮肤相延续。表皮有角化,真皮和皮下组织有皮肤附属器。 (2)颊: 颊黏膜的组织结构与唇黏膜相似。固有层结缔组织较致密,黏膜下层较厚,脂肪较多,有较多的小涎腺称颊腺。颊黏膜借黏膜下层附着于颊肌上,有一定张力,在咀嚼活动中不出现皱襞。在口角后方的颊黏膜咬合线区,有时出现轻微角化,称白线。颊黏膜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的皮脂腺,称福代斯斑。 (3)口底和舌腹: 口底和舌腹黏膜口底黏膜较薄,松弛地附着于深层组织上。固有层乳头短,黏膜下层含脂肪组织。在舌下皱璧处有舌下腺。口底黏膜与下颌舌侧牙龈相连,两者有明显的界限;向后与舌腹黏膜相延续。舌腹黏膜光滑而薄,上皮无角化,结缔组织乳头多而短。结膜下层不明显,黏膜紧接舌肌束周围的结缔组织。 (4)软腭黏膜: 软腭黏膜与硬腭黏膜相延续,色较硬腭深。固有层血管较多,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之间有弹性纤维分隔。黏膜下层含黏液腺。 3.特殊黏膜 特殊黏膜即舌背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黏膜下层,表面有丰富乳头。 (1)丝状乳头: 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部最多。丝状乳头体积较小,高1~3mm,尖端多向后方倾斜,末端具有毛刷样突起。乳头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上皮的浅层细胞经常有角化和剥落现象。如角化上皮剥落延迟,同时与食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混杂,附着于乳头表面即形成舌苔。舌苔的色泽、分布、厚薄、干腻等变化可反映一些全身状况的改变,临床上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除舌苔外,当丝状乳头萎缩时,舌面光秃。如在舌苔剥脱使舌背呈地图样时称地图舌。丝状乳头在青年时期最发达,至老年渐变平滑。 (2)菌状乳头: 数目较少,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色泽较红,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状,高0.7~1.5mm,直径0.4~1.0mm,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固有层血管丰富,因而呈红色。有的菌状乳头的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有味觉感受作用。当多个菌状乳头增生、肿胀、充血时,舌表面似草莓状,称草莓舌。当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均萎缩,致使舌乳头消失呈光滑的片状、平如镜面时,称光滑舌或镜面舌。 (3)轮廓乳头: 在舌乳头中体积最大,数目最少,8~12个,沿界沟前方排成一列。该乳头呈矮柱状,高1~1.5mm,直径1~3mm,每个乳头的四周均有深沟(轮廓沟)环绕,轮廓沟外的舌黏膜稍隆起,形成乳头的轮廓结构。此乳头表面上皮有角化,但乳头的侧壁即轮廓沟壁上皮无角化,其上皮内有许多染色浅的卵圆形小体,称味蕾。在轮廓沟底附近的舌肌纤维束间有较多纯浆液腺,即味腺或称埃伯纳腺。味腺导管开口于轮廓沟底,其分泌物的冲洗可清除食物残屑,溶解食物,有助于味觉感受器发挥味觉感受作用。 (4)叶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此乳头为退化器官,呈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正常时此乳头不明显,炎症时往往肿大,且伴疼痛。 (5)味蕾: 是味觉感受器,为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80μm,厚约40μm。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它处如菌状乳头、软腭、会厌等上皮内亦可见味蕾分布。 味蕾的功能是感受味觉。其中舌体的菌状乳头主要感受甜、咸味;叶状乳头处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轮廓乳头、软腭及会厌处味蕾主要感受苦味。 主编微语:有人利用白脉软膏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