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教育全力助您一考过关! 积跬步,过医考!!只要想学,永远不会迟,坚持的终点就是成功的彼岸! 一、A1 1、关于侵袭性牙周炎表述正确的是A、与慢性牙周炎区别不明显 B、发生于全身健康者 C、无家族聚集性 D、疾病进展缓慢 E、以上均正确 2、侵袭性牙周炎包括A、青少年牙周炎 B、早发性牙周炎 C、青春前期牙周炎 D、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E、以上均正确 3、不属于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毒性和破坏作用的是A、产生内毒素 B、不产生外毒素 C、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D、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 E、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4、与侵袭性牙周炎关系最密切的致病菌是A、牙龈卟啉单胞菌 B、伴放线放线杆菌 C、中间普氏菌 D、具核梭杆菌 E、变形链球菌 5、目前翻瓣术后最常见愈合方式为A、骨结合 B、胶原连结 C、长结合上皮愈合 D、新附着 E、细胞结合 6、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最不需要做A、脓肿切开引流术 B、调磨早接触点 C、全身给以抗生素或支持疗法 D、牙龈翻瓣手术 E、含漱剂含漱以改善局部环境 7、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效果最好的是A、Ⅱ度根分叉病变 B、Ⅲ度根分叉病变 C、一壁骨下袋 D、二壁骨下袋 E、三壁骨下袋 8、翻瓣术后可探测牙周袋的时间A、4周以后 B、6周以后 C、8周以后 D、3个月以后 E、半年以后 9、翻瓣术手术纵形切口应位于A、龈乳头中央 B、颊面中央 C、舌腭侧中央 D、颊面轴角处 E、以上均可 10、以下哪项不是牙周塞治剂的作用A、保护伤口 B、止血 C、止痛 D、防止感染 E、避免手术牙咀嚼食物 11、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深度超过多少时需做翻瓣刮治术A、3mm B、4mm C、5mm D、6mm E、7mm 12、以下可以消除牙周袋的手术是A、根向复位翻瓣术 B、游离龈移植术 C、牙龈成形术 D、侧向复位翻瓣术 E、系带成形术 13、用匙形刮治器刮除龈下牙石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A、30° B、80° C、90° D、° E、° 14、氯己定含漱剂作为牙周病局部用药的浓度范围A、0.1%~1.0% B、0.1%~0.2% C、0.11%~0.1% D、0.12%~0.2% E、1%~1.5% 15、用作牙周冲洗液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A、0.5% B、1.0% C、1.5% D、2.0% E、3% 16、超声波洁牙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A、放稳支点 B、握笔式握持器械需稳而轻 C、将工作头放在牙面上,紧密接触,以利于去除牙石 D、工作头与牙面平行或15°角 E、以工作头的前端部分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 17、龈下刮治术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以改良握笔式握持器械 B、支点稳妥 C、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 D、匙形器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 E、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成80°角 18、牙周治疗时,龈下刮治器刮除牙石工作端与牙面之间的角度是A、45° B、60° C、80° D、90° E、° 19、氯己定含漱液,不正确的一项A、广谱抗菌剂 B、长期含漱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 C、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D、每日含漱2次,每次1分钟 E、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 20、牙周病全身治疗的常用药物不包括A、甲硝唑 B、四环素 C、羟氨苄青霉素 D、螺旋霉素 E、多种维生素 21、牙周夹板的适应证,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伤引起的有保留价值的松动牙 B、牙周病导致的牙齿松动Ⅲ度 C、牙周手术前固定患牙 D、口腔卫生保持良好 E、牙周炎症已基本控制者 22、以下哪一项属于牙齿松动最主要的原因A、牙周炎引起的牙槽嵴的吸收 B、(牙合)创伤 C、牙周韧带的急性炎症 D、牙周翻瓣手术后 E、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23、以下哪一项属于慢性牙周炎时患者牙龈的表现A、牙龈红肿 B、龈缘菲薄紧贴牙面 C、牙龈质地坚韧 D、龈沟深度2mm以内 E、牙龈探诊后牙龈无出血 24、牙槽骨水平吸收时形成的牙周袋通常为A、骨上袋 B、骨内袋 C、复杂袋 D、一壁骨袋 E、四壁骨袋 25、牙槽骨垂直吸收时伴随的牙周袋多为A、龈袋 B、复杂袋 C、骨上袋 D、骨下袋 E、假性牙周袋 26、慢性牙周炎与慢性龈炎的不同点为A、牙菌斑是致病因素 B、有牙龈炎症 C、龈沟深度加深 D、有牙槽骨吸收 E、需洁治治疗 27、对牙周炎的描述正确的是A、牙周炎呈缓慢、渐进性破坏 B、所有人的牙周破坏速度是一样的 C、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与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永远一致 D、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 E、牙周炎发病过程中只有破坏没有修复 28、关于牙周病支持治疗即维护期,哪一项不正确A、维护治疗与愈后密切相关 B、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 C、复查间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D、维护治疗只针对口腔卫生差的人 E、复查时应进行牙周全面检查 29、药物治疗牙周病的原则,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周基础治疗效果不好的 B、急性感染的牙周疾病 C、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 D、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E、尽量采用局部给药的途径 30、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诉症状通常为A、牙齿松动 B、咀嚼无力 C、咀嚼疼痛 D、牙周溢脓 E、以上均可能 31、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是A、家族遗传 B、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 C、病毒感染 D、龈下牙石 E、全身疾病 32、咬合创伤的表现不包括A、牙齿松动 B、X线片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 C、牙槽骨垂直吸收 D、牙槽骨水平吸收 E、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 33、关于牙周病牙槽骨破坏的形式包括A、水平型吸收 B、反波浪形骨吸收 C、垂直型吸收 D、凹坑状吸收 E、以上均包括 34、下列各个选项中,哪一项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致病菌A、黏放线菌 B、伴放线聚集杆菌 C、具酸核杆菌 D、齿垢密螺旋体 E、牙龈卟啉单胞菌 35、四环素进入机体后,对骨组织亲和力大,服药后,龈沟液中的浓度比血液者高,其倍数为A、2倍 B、2~4倍 C、2~10倍 D、4倍 E、4~8倍 36、四环素族药物具有酶的活性,阻止骨吸收的作用,其抑制的酶主要为A、胶原酶 B、蛋白酶 C、透明质酸酶 D、水解酶 E、硫酸软骨素酶 37、螺旋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主要的抑制菌为A、厌氧G+杆菌 B、厌氧G-球菌 C、需氧G+菌 D、需氧G-菌 E、螺旋体 38、影响牙周炎患牙松动度的主要因素是A、牙根的数目 B、牙根的形态 C、牙槽骨吸收的程度 D、邻牙存留情况 E、(牙合)创伤 二、A2 1、男性,20岁,临床诊断为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同时准备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最佳选择是A、甲硝唑+阿莫西林 B、米诺环素 C、青霉素 D、非甾体类抗炎药 E、链霉素 2、女性,33岁,因牙齿松动就诊。检查:多数牙齿松动、移位,牙周袋探诊深度5~8mm。怀疑为侵袭性牙周炎,诊断前最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是A、拍摄X线片 B、咬合检查 C、家族史 D、细菌学检查 E、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 3、患者,女性,20岁。诉咀嚼无力两年余。口腔检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近远中牙周袋约8mm深,牙齿松动Ⅱ度。口腔卫生尚佳,下前牙牙石(+),松动Ⅱ度,拟诊A、侵袭性牙周炎 B、慢性龈缘炎 C、慢性牙周炎 D、复合性牙周炎 E、以上均不对 4、女性,45岁,已经明确诊断为慢性牙周炎并经基础治疗4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仍然为6mm,且探诊后出血,则该患者最适宜做A、袋内壁刮治术 B、翻瓣术 C、隧道成形术 D、截根术 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5、男性,40岁,体健,吸烟:40支/日。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系统治疗及局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口腔卫生状况尚可。应最先考虑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是A、营养因素 B、咬合关系 C、吸烟 D、使用的药物不当 E、工作紧张 三、B 1、A.0°B.50°C.45°D.80°E.90°1、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的角度 ABCDE 2、刮治器作洁治动作时的角度 ABCDE 2、A.麝香草酚B.氯己定C.四环素D.磺胺类E.甲硝唑1、用于杀灭滴虫,也对抑制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和螺旋体特别有效的是 ABCDE 2、对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疗效超过单独外科治疗的是 ABCDE 3、牙周手术后常局部应用以控制菌斑的是 ABCDE 3、A.牙间间断缝合B.间断缝合C.悬吊缝合D.锚式缝合E.褥式缝合1、牙周手术时,颊舌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2、牙周手术时,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3、牙周手术时,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缝合,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4、A.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牙槽骨嵴顶的根方B.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C.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D.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E.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1、骨上袋 ABCDE 2、骨下袋 ABCDE 5、A.1~2mmB.>2mmC.2mmD.3~4mmE.5mm以上1、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生物学宽度)一般为 ABCDE 2、慢性牙周炎轻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ABCDE 3、慢性牙周炎中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ABCDE 6、A.微生物、牙石B.吸烟C.糖尿病D.刷牙E.漱口1、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是 ABCDE 2、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是 ABCDE 3、与牙周病有关的全身疾病是 ABCDE 7、A.水平型骨吸收B.垂直型骨吸收C.凹坑状吸收D.反波浪形骨吸收E.弧形骨吸收1、侵袭性牙周炎下颌第一磨牙的骨吸收形式是 ABCDE 2、形成骨上袋的牙槽骨吸收形式是 ABCDE 3、形成骨下袋时的牙槽骨吸收形式 ABCDE 4、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 ABCDE 8、A.龈上菌斑B.附着性龈下菌斑C.非附着性龈下菌斑D.陈旧的龈上菌斑E.窝沟处龈上菌斑1、与龈下牙石形成有关 ABCDE 2、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构成的菌斑 ABCDE 3、被认为是牙周炎“进展前沿”的菌斑 ABCDE 答案部分 一、A1 1、 B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化验和微生物学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发生于全身健康者,具有家族聚集性,疾病进展迅速。 2、 E 青少年牙周炎、快速进展性牙周炎和青春前期牙周炎,这三个类型曾合称为早发性牙周炎。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建议更名为侵袭性牙周炎。 3、 B 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有毒性和破坏作用:①产生一种叫白细胞毒素的外毒素,可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②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③产生内毒素;④产生胶原酶,破坏结缔组织和骨的胶原纤维;⑤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等。Aa(伴放线聚集杆菌)的表面可形成膜泡,内含毒素,膜泡的脱落可使毒素播散。 4、 B 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5、 C 长结合上皮愈合:在袋内壁与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之间有一层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称为长结合上皮,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愈合,但并非真正的附着获得。这是翻瓣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6、 D 炎症的急性期不宜手术。 7、 E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窄而深的骨下袋为GTR的适应症,骨袋过宽则效果差。三壁骨袋因牙周膜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提供牙周膜细胞生长的空间,故效果最好,窄而深的二臂骨袋也是较好的适应症。 8、 B 牙周病行牙龈翻瓣术后牙齿动度可稍有增加,但4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周内勿探测牙周袋,以免破坏新附着过程。 9、 D 纵行切口也称垂直切口,是为了减小组织张力、更好地暴露术区。纵切口的位置应在术区近、远中侧比较健康的牙龈组织上,位于牙的颊面轴角处,一般将龈乳头包括在龈瓣内,以利于术后缝合。切忌在龈乳头中央、或颊面中央处作纵切口,以防止影响愈合,也尽量避免在舌腭侧作纵切口,因可能会伤及血管、神经,出血多、或影响愈合。 10、 E 牙周塞治:牙周塞治剂是用于牙周手术后的特殊敷料,在牙周手术后将其覆盖在术区表面,可以保护创面,还可起到压迫止血、止痛和固定龈瓣的作用。塞治剂包括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和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含丁香油的塞治剂为粉、液两种成分调和后使用。粉剂成分包括氧化锌和松香,液体成分包括丁香油和麝香草酚。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已有商品化产品,操作方便,对牙龈组织无刺激,固化后柔韧适度,患者感觉舒适。放置塞治剂后成立即牵拉唇、颊进行整塑,并除去多余的、妨碍咬合的塞治剂。注意勿将塞治剂挤入龈瓣下方而影响伤口愈合。 11、 C 基础治疗后6~8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12、 A 根向复位翻瓣术,在龈缘处作内斜切口,尽可能保留角化龈,必须做双侧垂直切口,翻起全厚瓣,刮治、清创后,将龈瓣向根方推移,复位在刚刚覆盖牙槽嵴顶的水平,选用悬吊缝合,加以缝合固定。可增宽附着龈,并能避免牙槽嵴的吸收。适用于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者,以及因根分叉病变需暴露根分叉而角化龈过窄者。 13、 B 刮治器在进入牙周袋,到达工作区域时的角度为0°,在工作时候,需要与牙面之间成一定角度才能发挥功能,进行刮治,此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80°。 14、 D 目前临床上用的是0.12%~0.2%的氯己定含漱液。 15、 E 过氧化氢溶液:1%用于含漱,3%用于冲洗,30%用于牙齿漂白。 16、 C 超声洁牙机的工作端要与牙石相接处,不能直接接触牙面,会在釉质表面造成划痕。超声波洁治时以握笔式将工作头的前端部分轻轻以与牙面平行或<15°角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利用超声振动击碎并振落牙石是正确的。80°的是对手动龈下刮治器而言的。 17、 E 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应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到达袋底后,与根面间逐渐成45°角,以探查根面牙石,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操作完成后仍回到与根面平行的位置,取出器械。 18、 C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19、 C 氯己定含漱液毒性很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长期使用较安全。氯己定含漱液长期使用可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以及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宜饭后、睡前含漱。 20、 E 牙周病的全身治疗常用抗生素,因为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可杀灭侵入牙周袋组织内的微生物。 21、 B 牙周夹板适应证:①牙周炎松动牙经牙周治疗后,牙松动仍较明显且有咀嚼不适等症状,如牙列完整,可作牙齿结扎以利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②松动牙在手术前需固定,以利于手术操作和术后的愈合。由于固定的力量不大,故只用于前牙。③因外伤而松动的牙,用夹板固定后,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一般固定8周后便可拆除。牙周病导致牙齿Ⅲ度松动的牙齿为拔除的指征,不是牙周夹板的适应症。 22、 A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高度降低,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 23、 A 牙龈的炎症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在牙石堆积处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流脓。 24、 A 水平型吸收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25、 D 牙槽骨垂直吸收时,在X线片上显示的是与牙根面之间形成的有一定角度的骨缺损。此时牙周袋的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即下方),所以此种牙周袋称为骨下袋。 26、 D 牙周炎与牙龈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牙周炎有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齿的丧失。附着水平是反映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无附着丧失是区分牙周炎与牙龈炎的重要指标。 27、 D 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牙周炎是慢性炎症病损,不断发生着修复过程,而不是渐进性。 28、 D 牙周支持治疗,也称维护期,这是正规的牙周系统性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无论是否需要手术和修复治疗,维护期即应开始,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定期复查:根据患者剩余牙的病情以及菌斑控制的好坏,确定复查的间隔期。治疗刚结束时,复查应稍密集些,如1~2个月,以了解疗效保持情况。若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延长间隔期。复查时间应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而确定。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约1年拍X线片,监测和比较牙槽骨的变化。复查内容:检查患者菌斑控制情况及软垢、牙石量,牙龈炎症(探诊后有无出血)及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密度及形态,咬合情况及功能、牙松动度,危险因素(如吸烟、全身疾病)的控制情况等。 29、 D 牙周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如下:①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一般情况下,牙龈炎和轻、中度的牙周炎不应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治疗应主要用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对常规牙周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必要时可以选择联合用药。②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搅乱”生物膜的结构。③有针对性地用药。应尽量作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窄谱的抗菌药物。④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和毒副作用的产生。对于那些用于全身严重感染的强效抗菌药物,尽量不用于治疗牙周炎,以保护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30、 E 牙周炎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的炎症和出血、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和移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牙周炎都会有上述主诉症状。 31、 B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牙菌斑矿化形成牙石,所以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 32、 D (牙合)创伤的临床指征:临床上有(牙合)创伤的牙大多出现松动,松动程度往往与骨吸收程度、探诊深度不成比例,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和牙周袋深度,特别表现在单根牙,严重时可出现个别牙或一组牙的倾斜或移位。X线片可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消失,牙槽骨可出现垂直型吸收,而受牵拉侧可显示硬骨板增厚。 33、 E 牙槽骨吸收的方式: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面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现反波浪形的缺损。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适应性修复等而使唇、颊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状增厚。这些虽是骨组织对破坏的代偿性修复的表现,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态改变。 34、 E 慢性牙周炎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 35、 C 药物在体内分布:分布广,可存在于多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尤其对骨组织亲和力强,在龈沟液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0倍。 36、 A 四环素族药物能抑制胶原酶及其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其抑制胶原酶的作用不依赖于其抗菌性能。因此四环素族药物可抑制结缔组织的破坏,阻断骨的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37、 C 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是螺旋霉素。对G+菌抑制力强,对G-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以及螺旋体等。 38、 C 一般而言,探诊深度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是相应的,如牙周袋愈深,骨吸收的量愈多,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也愈严重,牙齿就难以保留。 二、A2 1、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有伴放线放线杆菌,为兼性厌氧菌,甲硝唑对其无抑制和杀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四环素族药物对其有效,米诺环素是半合成的四环素族药物,抑菌谱广且抑菌活性强。但是由于我国80年代四环素滥用,导致菌群耐药,至今国内治疗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用药是甲硝唑+阿莫西林。 2、 A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情况,家族史和咬合情况对诊断有帮助,但不如X线片表现重要,细菌学检查和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是临床常规使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3、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特点有以下方面:年龄与性别:①发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患者就诊时常已2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②口腔卫生情况: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龈表面的炎症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③好发牙位: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④病程进展快:本型患者的牙刷破坏速度比慢性牙周炎快3~4倍,在4~5年内,牙周附着破坏可达50%~70%,患者常在20岁左右即已须拔牙或牙自行脱落;⑥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在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可出现松动,自觉咀嚼无力。切牙可向唇侧远中移位,出现牙间隙,多见于上切牙,由于力的影响导致呈扇形散开排列。后牙移位较少见,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嵌塞。 4、 B 牙周翻瓣术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深牙周袋或复杂性牙周袋,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在5mm以上,且探诊后出血者;②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不宜做牙周袋切除者;③有骨下袋形成,需作骨修整或需进行植骨者;④根分叉病变伴深牙周袋或牙周一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需直视下平整根面,并暴露根分叉,或需截除某一患根者。 5、 C 牙周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口腔卫生控制不佳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该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不差,因此主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该患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即吸烟,且吸烟量很大,吸烟既影响牙周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程度,又影响牙周治疗效果。 三、B 1、 A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 D 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2、 E 甲硝唑(灭滴灵),是常用的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其最初被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还能有效地杀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螺旋体等细菌。 C 四环素族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对G+菌、G-菌及螺旋体均有抑制其繁殖的作用,对多种牙周可疑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伴放线放线杆菌(Aa)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侵袭性牙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B 在机械性控制菌斑的基础上,配合化学制剂可有效地控制菌斑,达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目的。化学制剂必须依靠一些载体,如含漱剂、牙膏、口香糖、牙周袋冲洗液、缓释装置等才能被传递到牙周局部,起到控制菌斑的作用。氯己定又称洗必泰,化学名称为双氯苯双胍己烷,系二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以葡萄糖酸洗必泰的形式使用。 3、 C 悬吊缝合:是利用术区的牙齿来悬吊固定龈瓣,尤其适用于颊、舌两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使每侧龈瓣分别在所复位的水平紧密地贴合于牙与骨面,不易发生松脱或过大张力。 E 水平褥式缝合:适用于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为使龈瓣能更好地贴合骨面,可做水平褥式缝合。此法可与连续悬吊缝合联合应用。 D 锚式缝合:是将最后一个磨牙远中的龈瓣或缺牙隙处的龈瓣以锚样的方式固定在邻近的牙上。适用于最后一个磨牙远中楔形瓣的缝合,或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闭合。注意进针处应尽量靠近牙齿,以使龈瓣紧贴牙面,避免愈合后在牙齿邻面的牙龈形成V形缺口。 4、 C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E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 5、 C 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宽度一般为2mm左右。 A 慢性牙周炎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或无口臭。 D 慢性牙周炎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6、 A 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的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 A 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 C 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均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同样,牙周炎的预后也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异常等。这类患者的预后与全身疾病能否控制或纠正有着密切的关系。 7、 E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而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X线片所见第一磨牙的邻面有垂直型骨吸收,若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则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在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 A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B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C 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8、 B 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附着于牙根面的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革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等。它与龈下牙石的形成、根面龋、根面吸收及牙周炎有关。 C 非附着性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C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年口腔实践技能图解全新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