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强国保种”思想的引导下,学生的身体形塑成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焦点。近代小学生的身体因政府、舆论和学校规章的外部规训和学生的自我内在塑造而形塑。就外部规训来看,从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开始,政府对学生的身体实施理念与政策双向控制,媒体杂志、学校则分别采取舆论及制定规章来规范学生身体。就自我内在塑造来看,小学生的日记则曝露了其对身体及其身体形塑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他们坚持锻炼身体并把自己的身体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注重卫生习惯培养;面对体罚,强调自省诫勉;注重仪容,穿着大方。近代小学生身体形塑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塑转外塑,多重合力;细致化与科学化趋势明显;适塑同步,严禁体罚;全民参与,辐射性强。近代小学生身体形塑效果显著,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近代中国;小学生;身体;形塑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四期“教育身体史研究”专题,第29-35页 DOI:10./j.cnki...04. 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亡国灭种的危机迫使中国人去探寻救国道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比较分析,国人终于意识到,救国的途径有多条,但改造国民性是根本,而国民性改造的关键在身体。蔡锷《军国民篇》指出了教育与国民身体改造的关系: 教育者,国家之基础,社会之精神也。人种之强弱,世界风潮之变迁流动,皆于是生焉。东西各强国,莫不以教育为斡旋全国国民之枢纽。教育机关之要津在学校,故儿童达期不入校者罚其父兄。既入学也,其所践之课程,皆足发扬其雄武活泼之气,铸成其独立不羁之精神焉。 蔡锷认为教育决定人种的强弱,只有推广军国主义教育,使国民身体强壮才能救国。与此同时,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面对国家危亡的严酷现实,指出要救国就必须改造国民性,要强国就必须保种、强种。“强国保种”的口号一反传统的“修心养性”,唤醒了国人对自身身体的认知。可以说,自晚清到民初,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改造国民身体的紧迫性问题已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台湾学者黄金麟在《历史、身体、国家》一书中明确提出,近代国人身体经历了国家化的过程,其间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制度化与常规化的场域,让学生的身体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导向下和时空均受严格管制的环境中,经受一系列模塑与调教。可见,近代学校成为形塑国民身体的重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