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多米 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国内纪录片的制播受到资金难题限制的状况正在减少。“纪录片商业化”的话题讨论也日渐热闹。从短期结果来看,商业元素的加入成为纪录片在现实层面的资金保障;但从作品质量与受众反馈来看,这样的趋势不可一蹴而就。 为何“橄榄枝”伸向了纪录片? 纪录片商业“跨界”的一次明显尝试是年江苏卫视播出的《茶界中国》。摄制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走过三十万公里的行程,从近百位中国茶人的故事里寻找茶的历史脉络,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文化与工艺。而这一切跨时空、跨地域的影像叙事,其实是披着纪录片外衣在为京东“小罐茶”进行宣传。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茶界中国》通过众筹打造产业品牌的模式是一次崭新的商业实践。京东上%的众筹完成率也显示着不俗的传播效果。多平台播出、商标注册,以纪录片为起点,小罐茶的销售收入达到几百万元。因此,《茶界中国》的成绩其实并不在作品本身的魅力,反而更多的是它在茶叶销售领域的“思维突破”。 同样在年,被打上“五粮液语录”标签的《传家本事》第二季也是纪录片推动品牌传播的一大案例。出品人杨乐表示,“纪录片相对窄众,但态度明确。商业客户可以围绕这样的产品,做一个综合的公关活动或内容营销活动,这比单一营销的效果明确得多”。让纪录片“恰如其分”地诠释企业文化,就是这部作品拍摄的初衷和目标。 纪录片由于真实和生动的特质,成为了对于很多产业极具引力的“跨界”合作选项。纪录片的商业化广告对其他产业有切实的益处,这是源于纪录片本身的表达力和影响力。然而,一次次“跨界”的商业成绩真的是纪录片行业的追求吗? 纪录片商业化的主体移位 今年,为了表现产品“天然水源”的卖点,农夫山泉组建了一支野外纪录片团队,并在水源地长白山实景拍摄了一条广告。“什么样的水源,孕育什么样的生命”,这条制作精良而且时刻点题的广告片收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