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会出现疼痛,粗糙不适症状

时间:2022-8-16 16:18:1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导语: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成年人患病率大约为0.5%-2%,部分患者出现疼痛,粗糙不适等临床症状。口腔扁平苔藓局部可表现为白色、灰白色网状、树枝状等花纹或白色斑块状,黏膜表现正常或充血糜烂等,任何口腔黏膜部位均可累及。

01基因多态性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具有潜在调节意义

1、TNF家族

(1)TNF-α基因

TNF-α基因长约2.76kb,位于第6号染色体p21区域,MHCIII类基因中HLA-B和DR之间,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与MHC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紧密连锁。在TNF-α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很多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位点,由腺嘌呤核苷酸替代了鸟嘌呤核苷酸。

一般认为,-G/A多态性可能对转录过程产生某些影响,A等位基因可能与高水平的TNF-α,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预后有关,而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TNF-α的转录。许多研究表明,TNF-α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中具有核心作用。

有不只一项研究报道提示A等位基因频率的增加可能是造成e口腔扁平苔藓并加重口腔扁平苔藓局部炎症反应的危险因子。除此之外,TNF-α-位点所在的高突变区同时另外存在多个对转录有潜在调节意义的位点,如AP-1、AP-2、CAMP反应元件等,它们可能在0LP的发生中具有某些作用。

(2)TNF-β

TNF-β基因位于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中,处于6号染色体HLA-B和HLA-CI之间,TNF-β基因多态性的研究集中于其第1内含子、转录起始点下游第位点基因(即NcoⅠ位点)处鸟嘌呤(G)→腺嘌呤(A)的碱基变化。TNF-β+GA基因型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易感性相关,为该病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支持。

2、IFN家族

IFN-γ基因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以往研究发现,IFN-γ基因含有6个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启动子、内含子1、内含子3以及3端非编译区。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位点,通常认为,它可以通过改变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直接影响IFN-γ的表达量。

e口腔扁平苔藓组与对照组相比,IFN-γ+AA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降低,TT杂合子基因型升高。口腔扁平苔藓组、e口腔扁平苔藓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升高。以上表明,IFN-γ+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增加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及进展有关。

3、IL家族

(1)IL-4基因

IL-4基因存在于人类第5号染色体上,位于5q22和5q33之间的10kb区域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IL-4基因启动子区距转录起始密码子ATG上游第bp位点是个多态性位点,存在着胞嘧啶核甘酸-胸腺嘧啶核甘酸的转换,且在白种人中IL-4-位点的T等位基因增加与体外高水平的IL-4表达密切相关。

近年来,IL-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广泛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口腔扁平苔藓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但ne口腔扁平苔藓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基因型有显著性差异,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IL-4-位点CC型患ne口腔扁平苔藓的风险是CT+TT型的2.倍。

(2)IL-10基因

IL-10基因位于染色体1q31-32上,为单拷贝基因,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均含个氨基酸残基,18个氨基酸信号肤序列,长约40kb。其5’非翻译区的启动子序列到3非翻译区存在大量SNP位点,如启动子区域第位点,由A替代了G;第位点,由T替代了C;第位点,由A替代了C。

由此可产生三种主要的单倍型基因形式GCC、ATA、ACC,三者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近年来人们对IL-10SNP位点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直接影响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从而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及疾病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IL-10-C/A中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可能增加患口腔扁平苔藓的风险。但未来可能需要更多设计良好、样本量更大的研究来进一步阐明IL-10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关系。

(3)IL-12A基因

成熟的IL-12分子是二硫化物连接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一条35kDa的轻链(由IL-12a编码)和一条40kDa的重链(由IL-12b编码)组成,位于单独的染色体(3p12-q13.2和5q31-33)上,每一条都有助于IL-12的功能。IL-12A基因编码功能性IL-12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IL-12A基因的rs变异可能影响疾病的敏感性,并与华东地区人群中口腔扁平苔藓的严重程度有关。

(4)IL-18基因

IL-18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其中转录起始区位于第2外显子上,两个启动子分别位于第2外显子上游6.7kb的区域和5,端非编码区,已知在这两个区域存在多个SNP位点。

在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第位点,由A替代了C;第位点,由C替代了G;在5,端非编码区的第位点,由G替代了A。研究已证实-G/C、-C/A位点多态性可影响IL-18的分泌。

02酶类家族基因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辅助诊断

1、DNMT3B(CT)基因

研究发现DNA甲基转移酶3B(DNAmethyltransferase3B,DNMT3B)的CT基因型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有关。在DNMT3B(CT)多态性CT基因型人群中观察到DNMT3B蛋白水平显著增加。

2、VDR、CYP基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有抗癌作用,这可能受到维生素D相关基因中SNP的影响。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染色体位置12q12-14)编码维生素D受体,作为配体诱导转录因子调节维生素D效应。细胞色素Pb1和CYP24a1基因编码与维生素有关的关键酶。

与野生型比较,CYP24A1(rs)杂合子基因型的口腔扁平苔藓风险显著降低。VDR-ApaI和TaqI基因多态性呈连锁不平衡。已证实单倍型AT与口腔扁平苔藓风险降低相关。VDR、CYP27B1基因中其余位点多态性均与口腔扁平苔藓风险无关。

3、HMGB1基因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保守的核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在核小体稳定性、转录控制和促炎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HMGB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3q12上,由六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个氨基酸多肽。然而,单倍型效应可能比单一多态性对OSCC或口腔扁平苔藓的易感性更为显著。

OSCC与SNP(rs)、(rs)和(rs)组合的对照组之间的单倍型频率差异表明,AGC和GCC单倍型可能与口腔癌风险增加有关,而AGC单倍型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向OSCC的进展有关。

结语:综上所述,基因多态性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影响口腔扁平苔藓的易感性。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多基因间的联合作用,医院的重复性研究,进行SNPs位点的功能探究,这也是今后口腔扁平苔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向。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阐明基因多态性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调控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zykq/13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