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王虎 大数据与大数据探索有一种疾病——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EOT),这种疾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可查到的文献记载共约多例。有人说,这个数字相对于全世界的人口来说太少,当然不能算是大数据;但这又是全球能够找到的全部记载病例,应该算为大数据的范畴。上述情况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算大数据?个人认为,大数据应是“全数据”的概念,即能够将现有相关数据收集全,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探索,指通过查找、可视化和了解所有的大数据改进决策制定过程。大数据探索能够解决每个大型组织面临的挑战——信息被存储在许多不同的系统和孤岛上,需要访问这些数据才能做日常工作和重大决策。 数据可以帮助决策,技术能够通过一个流程改变我们的生活。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已经开始明白,我们需要根据证据作出更多的决策。我们能够让流程更为合理,让识别信息更为精确,同时能够以一种可操作的方式将它们提供给决策者。 医学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医疗带来绝对的好处在统计学中有句名言——只要你拷问数据,数据就会招供。以口腔种植为例,对于种植医师,有一个误区即是影像数据可以提供的信息仅仅是解剖结构中的长度、高度与宽度。其实不然,口腔医学可以通过锥形束CT(CBCT)数据告诉医师很多东西,如牙槽骨的高度、上颌窦积液情况、颏部的血管、切牙孔等,甚至可以指导各学科的临床操作;如根据数据所制作的种植导板,其蕴含了种植体的长度、直径、螺距、形状等数据,在进行操作时,数据也会告诉你“钻到这里就应该停了”。大数据为医疗带来的是——绝对的好处。 循证医学与大数据大数据与循证医学密不可分却有一定的差异,循证医学所需的是随机,而在-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杂志中被当时认为会引领临床医学前景的篇文献中,仅有1篇在20年后显示了临床价值。有这样一种说法,如今的循证医学就像一把已经上膛的抢威胁着临床医师——你最好按照最佳证据去做。而与循证医学所需的随机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穷举,要的是全体。 今天,我们已经走到了生命科学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爆炸使科学的研究方法落伍,目前的趋势是——不要随机样本,而要全体数据。最好的统计学方法就是穷举,即全数据模式:样本=总体。故医学的实践领域将被彻底地革新,导致其创新的力量就是互联网。而在中国,目前难以实现医疗大数据的原因就如同打麻将——很多人的习惯为“看着上家,防着下家”,因此共享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但应相信,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大家对数字化的认识在加深,这一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口腔医学与大数据大数据将对口腔各学科临床治疗产生影响,数据会告诉我们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对于口腔内科,根管是不是一定要恰填?是不是欠填或者超填就会出问题?不同的术者是不是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是不是用机扩比手扩更好?是不是热牙胶充填效果比传统的好?能否有明确的答案?这些问题都需要大数据才能真正得到明确的答案。对于口腔颌面外科,数据能告诉我们肿瘤切除术的适应证和合理性,比如舌癌的切除范围等;对于口腔种植,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患者,什么样的种植体才是最合理的选择,以及为什么短种植体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对于口腔正畸,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正畸患者什么时候拔牙才最合理,正畸患者的三维数据如何使用;对于口腔病理,金标准也是需要用大数据来说话的。在我们口腔医学领域,大数据需要所有的医师共同努力,因为大数据所需要的是“全体”,故我们在临床中应注重完整数据的收集,为未来的大数据做准备。 如何看待大数据?有这样一句话: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到目前为止,科学再先进,我们对数据的收集还很微乎其微,所以我们要做的努力还很多。 专家简介王虎,现任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放射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X线技术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ICD)委员;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会(IDMFR)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理事。《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根据王虎教授在年西部国际口腔展讲座整理,王虎教授审校。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赞赏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