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从来不喝粥

时间:2021-4-22 20:18:4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02

28

深秋

典型特点是懒,副特点是馋。又矫情又……唉!言而总之一句话:大碴子味十足。

力匕

我从来不喝粥

深秋

阝勹

1

和朋友一起吃中式早餐,朋友看着我碗里的粥听着我的疑问:为什么早晨不选择喝点粥时,理直气壮的对我说:“我从来不喝粥!”再问“为什么呢?”回答是“我就是从来都不喝粥!”

呃!顿时,终结了话题!

于是也找了机会好好打量了一下这位从来不喝粥的朋友,观察结果如下:皮肤粗糙干燥到了极点,口唇干裂不说连口腔溃疡也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脾气急躁得厉害哦······因为还有一句更雷人的“不渴就从来不喝水,不饿也不用吃饭!”

处于“职业精神病”状态下的我,很容易将朋友此刻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坏习惯与之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受到的叫教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于是很想坐下来唠唠----

朋友说:从小就习惯这样了。

问:你没有感觉这样的习惯很不好吗?

朋友说:没啥不好的啊!又没有得什么大病!

追问:你不觉得这不是一个叫习惯的问题吗?这应该是一个叫‘认知’的问题出了问题哎······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要经历从无知到知这样一个过程,成人的角色就是要引导这个叫小孩子的人知道一些他之前不了解的不明白的所谓知识性的东西,接下来帮助他把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叫认知的结果。于是,将对的东西一直坚持做下去,从小到大,既养成了所谓的好习惯,即可以顺利的融入到社会中,还可以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尽的便利和幸福感!

2

当年,沈从文先生疯狂迷恋着张兆和,胡适在张兆和来告状的时候想为沈从文说几句好话,胡适说“他固执地爱着你”,张兆和回答说“我固执地不爱着他”。

后来先生写下了:“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有人说执著坚持的是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坚持倾听内心的声音,走属于自己的路,他们遵循梦想的指引,而不是受情绪的控制,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固执的人,则是受情绪左右,他们坚持的是自己的手段而不是梦想。甚至,他们常常没有梦想,也不会将眼光放得长远,他们只是受当下情绪的控制,非要按照某种僵化的方法来做某事不可。

这不禁让人想起史蒂文·兰兹伯格在《为什么常识会撒谎》中提到的“人类把战胜对手的虚荣心,有时候看得比探求真相更重要,所以总是忙着攀比、竞争,以至于忽略了对真相的挖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陷入错误的漩涡当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同时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也提到了人们对于自己思维能力的“本能自信”。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或过时的成份,所了解的信息材料中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的成份,所运用的方法中也可能有不恰当或错误的方法,思维过程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我们的思维活动并不是必然科学合理的,得出的结论不是必然正确的,而是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们对自己固有知识特别固执的原因。

这声音可能来自于此:“我的知识不可能有问题,告诉我这个想法的人超级牛,或者我对这个想法深思熟虑过那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一定是对的。而你?算老几啊!我怎么可能就这样被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反驳了?”

他们都因为类似的观点使自己无比固执地坚信他们知道的东西,他们觉得掌握了真理,然而意外的是,其实每个人知道的东西都不是特别靠谱。

这世上没啥东西是完全可靠的,所以作为人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无知,对自己的固有观点千万不要太过固执。

3

假设如果我们知道的东西都有问题,又如何去应对这个世界呢?

那就是就必须要让自己的知识具备更新迭代的特性,而这个特性的体现就是,认真听从别人的看法,然后审视自己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问题。

如果你已经确定自己没有问题(必须是可靠的真理在维持答案),还要你确定自己一定要批评对方,这时可以列出万维钢的标准,批评人需要四步。

第一步,总结这个人的学说,要总结到比他自己讲得都好,甚至他会感谢你居然能帮他总结得这么好的程度。

第二步,列举你赞同他的地方。

第三步,列举你从他的理论里学到的东西。

第四步,才是批评他的理论中你不同意的地方。如果做不到,君子和而不同,别觉得自己多牛比。

3

古希腊学者芝诺,曾给我们画了张心灵慧图,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真正无知的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所知越少,就越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他与这世界的接触边界就越有限,越是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认知中。这个狭隘的认知构成了他的全部,成为他生命的舒适区,根本意识不到更大范围无知领域的存在。

相反,一个人所知越多,与无知领域的交集就越大,就越是深切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每天我们说着自以为开明的话,却无时不刻的在自己所知有限的舒服区打转。

因为突破自我需要一张厚脸皮,当我们试图推倒内心无知之墙时,又会遭遇到数之不尽的嘲讽与讥笑。

胡适先生曾说:怕什么学问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学习,鉴于发展自身内在的动力的学习,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无知。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希望就到来了。

所以当我们靠学习而一步步的走出无知之井,自会看到辽阔的世界与华丽的盛景,我们的心自会体验到无以言述的快乐与幸福。

蓦然回首那昔年的嘲笑,才会知道,你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生命旷野所掠过的疾风。

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可以确定的话,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越无知越固执已见,当下就要用勇敢的力量推翻心中那堵无知之墙,去见识到这世界的广阔的一角。

唯有这,才是可以自我掌控的!

内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jbby/111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