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进入清明小长假了。 清明节究竟是哪天,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这些你都知道吗? 今天科普一下哈! 清明节到底是哪一天? 因清明节在冬至后的第天,而冬至是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导致清明节时间也有所变化,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是4月5日,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不是4月5日,而是4月4日哟! 另外,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同老母亲悄悄到岷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岷山。岷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岷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哪些国家过?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明节这一天,东亚许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习俗。 例如: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家长可以趁着清明的小长假带小孩到植物园、湿地公园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家长可以在踏青时选择空旷的场地,为孩子准备风筝,让孩子在春暖花开之时尽情地奔跑。 荡秋千 秋千本是在树桠枝为架,用彩绳缠绕而成,现代多用绳索加踏板制成,多为儿童所喜爱。 插柳 随着柳条返青,人们喜欢将柳条折下,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寓意防扰辟邪。 扫墓 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清洁墓碑,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吃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青团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欧阳修《采桑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清明节出游,孩子穿着要注意 乍暖还寒的清明,昼夜温差大,天气容易变化,带孩子出门,要随时调整穿衣。背部、小肚子和小脚丫要注意保暖,头部和心胸要注意散热。 南方降水较多,出行便可准备雨具,防雨防滑。北方较为干燥,风力较大,出行也可准备口罩、墨镜等装备。 现在医学认可口腔黏膜诊疗技术:COR-中西医口腔黏膜康复体系 "COR-中西医口腔黏膜康复体系"历经多年科研攻关,汲取五千年传统中医精华,并充分融汇前沿的医学科技,最终研制出的一种应对口腔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法集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清热解毒等多重功效于一体,标本兼治,不易复发,一般患者2—3天疼痛缓解,1—3个疗程即可临床治愈。对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病、扁平苔癣、慢性唇炎、溃疡性咽喉炎、干燥综合症、口腔黏膜慢性疾病等均具有显著疗效。尤其是在治疗白塞氏病、扁平苔藓这一类疑难口腔疾病方面有着凸出的优势。 版 权 声 明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望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