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

时间:2016-11-1 11:12:3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

二十几天前,小李生下了一个胖小子,全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但这两天,她发现孩子不喜欢吃奶,还常哭闹。她正想带孩子去看医生,突然发现小宝宝的口腔黏膜上附有一片片白色膜状物。婆婆知道后对她说,这是鹅口疮,不要紧,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长过,涂点紫药水(龙胆紫)后很快就好了。于是,小李去药店买了瓶紫药水。但她看到紫药水那种颜色,不敢往宝宝的嘴里涂。她想,婆婆以前用的都是“老古董”的法子,现在有可能过时了,说不定还有副作用。于是,医院问看医生.....

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和仔细检查后,确诊宝宝是患了“鹅口疮”。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鹅口疮”的一些防治常识:

“鹅口疮”的正规名称叫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病,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雪口。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我国对新生儿鹅口疮的记载可追溯到《疡医大全》“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以及《外科正宗》“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间叠叠肿起”。在国外很长一段时间里,将鹅口疮(thrush)与阿弗他(aphthae)相互混淆,直到18世纪才将鹅口疮从阿弗他中区分出来。

(上图是啥花?猜猜看!)

作为病原的白色念珠菌,常寄生在正常人的口腔、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平时此菌与口内其他微生物存在拮抗作用,保持平衡状态,故不发病。该菌在酸性环境下易于生长,当口腔不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菌群失调、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使免疫机制受抑制、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糖尿病或恶病质等全身严重疾患、假牙下方ph偏低等情况时该菌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 新生儿原发性“鹅口疮”通常是在分娩过程中为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婴儿也可通过被白色念珠菌污染的哺乳器、餐具、玩具或母亲乳头而引起感染。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唇、颊、舌、腭粘膜。其特征是病区粘膜先有充血、水肿,随即出现许多白色小点。小点略为高起,状似凝乳,可融合成白色绒面状假膜,边界清楚,状若铺雪,此膜不易拭去,勉强撕去时,可见出血面,不久再度形成白色假膜。一般病人不感疼痛,全身症状亦不明显。个别小儿可有低热、哭闹、拒食、口腔干燥等症状。

本病确诊主要通过全面采集病史,进行局部体格检查。血常规,口腔细菌培养等。

防治措施:

(一)综合处理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去除或改善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停用抗生素、激素等。

3.哺乳器、餐具、玩具要用开水充分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

4.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盐酸氯己定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5.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6.为防止念珠菌性肠炎,可口服益生菌制剂(如:妈咪爱、金双歧等)。

(二)局部治疗。

 1.局部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本药系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轻症患儿不用其他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

 2.也可用每亳升含10万单位制霉素溶液(2片制霉素片研粉调10ml蜂蜜或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布。

最后医生说,以往婴幼儿鹅口疮多用龙胆紫治疗,有较好效果。但该药物染色后,不方便观察病损的变化。且市售1%甲紫醇溶液刺激性大,不宜直接用于婴幼儿口腔黏膜.;现在有研究表明,龙胆紫有可能致癌,禁用于口腔黏膜部位。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bfz/15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