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熟人。 总是各种新款的鞋子,赶着各种音乐节,用着猫儿杯、玩着单反,煲着耳机。 朋友圈从来都是美食、红酒、慢摇吧;沙滩、酒店、美容SPA。 一副小布尔乔维亚的派头,凡事与品位格调挂钩。 实际上呢,一到月底,还款提醒就像丧钟一样,永远是心中的一根刺。 在乡邻乡亲眼里,你已在大都市打拼七八年。 而自己心里最苦:多年打拼只实现了“烧烤财务自由”,“单车财务自由” 关于房子,前几年你自嘲:辛苦一年只能买洗碗槽那么点面积。 现在,你早已不奢望了。 穷,真的穷。 兜里那些个卡,你仿佛有了生理厌恶,见不得它们发来的每一条短信。 你抨击着社会的不公,明明双十一,双十二按时打卡。 为什么还是这么拮据?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花钱? 天天亏本甩卖的上市了,占尽便宜的我快没钱交房租了。 其实,我们的购物欲望并不是天生。几千年的文明史,现代消费主义,兴起不过短短几十年。 父辈那一代,多是修修补补过一生,总是将“质量”挂在嘴边,不管是结婚必备的“老三件”,还是“新三件”。 置办一件,往往要使用多年。 所以,海尔的终身保养。让它在国内迅速崛起。 而现在,你会发现,一切都变了。 你望着奶奶手中的诺基亚“你怎么还在用这个东西?” “啊?没坏啊” 奶奶也是懵得不知所措。 这一切,其实都是资本的杰作——消费主义 介绍一下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深度剖析了消费主义,是如何瓦解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 计划式报废和淘汰式消费 第一集,披露年,几大电器巨头,签订秘密的商业合作。 将灯泡的使用寿命由个小时,故意缩短至个小时左右。 还有那个打印机的墨盒。 这就是:计划式的淘汰。 这只是消费主义的初级手段,还有一种叫淘汰式消费。 改变你的认知,向你灌输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 通用汽车的总裁斯隆,就是这位。 当时,汽车属于机械大件,有相对完善的售后。 大家都知道,机械类的东西,只要保养得好,十几二十年都没多大问题。 看看那些军用直升机,战斗机,战舰。现在服役的都是几十年的款。 质量好了,市场太容易饱和。销量自然就下来了。 这位通用汽车的总裁,从消费观念着手。 1.增加汽车的不同配置,满足不同购买力的顾客。 2.每年变更汽车外形,引进彩色车。 3.接受旧车抵价来购买新款车。 4.成立分期付款购车的融资机构。 虽然从性能角度来说,新一代汽车变化不大,一样的机械布局,同样类型的发动机,驱动系统。 但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成功将一件耐用品,变成了消耗品。 现在汽车行业,将这一招使用得如火纯青。 热门车型,几乎是一年一款。(恨不得有换季款) 改个灯,加根铬条,加多个颜色。就是小改。 改个前脸,内饰,更换两三块覆盖件造型,就是大改。 配置:旗舰,至尊、豪华、顶配……区别大多也是些边角料:真个皮啊,电动座椅,天窗尺寸啊…… 车贷没有还完,车就变旧款了。 如果你受不了别人异样眼光,赶紧买新款吧。 年,六年内车龄,占置换车辆70%。 了,还开着11年款,代表着生意不顺~~~~ 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再是性能的升级。而是一种类似时尚潮流,新款的概念。 还有你使用的iPhone,ipod。 迭代产品,性能被人为弱化,倒逼着你淘汰。 就说电池,跑个一两年正常,可能第三年某个时候,没有征兆,突然就不行了。 从电池着手,从手机系统强制升级着手,逼着你不停地追赶。 为什么你对着满柜的衣服,却总觉得不够? 因为商家发明了,春夏秋冬各种款,各种风格的秀,本年度流行色,本季度流行色。 然后再铺天盖地地用广告对你洗脑:再不买,就过时了。 搞笑的是,时装的流行,有时候还有轮回。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共有三集,从数个角度阐述消费主义的手段。这里我们不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看。 我们单聊片中提到的元凶:“消费主义” 巨头们,雇佣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日夜琢磨着各种促销手段,宣传手段。 日夜不停地给你灌输着各种概念。 告诉你: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你消费了XXX,你就算是某个群体。 那些原本被定义为奢侈浪费的行为,现在被包装成人生必须体验的美好事物。 你误以为同一档次的消费,代表着同样的阶级层次。其实不是。 举个例子: 1.比如某人订了一辆80万的越野车,他可能是某上市企业大股东,坐拥巨额资产的二代。这辆车可能是心血来潮的冲动消费,不值一提。 而你可能要拿大部分积蓄来首付,然后背上几年的车贷。 一辆80万的车,影响不了他的生意,而你却连老本都赔了进去。 2.我吃楼下的工作餐,大份黄焖鸡+被可乐只要20元。旁边商场的米其林二星,人均刀。折合人民币. 我带着小女朋友,一豪气,咬咬牙,还是消费得起。 但我和那些拿这当工作餐吃的人,生活能完全一样吗?不能。 能定义你的,从来不是消费了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 俗气的收租人,光膀子大裤衩,却带块万的百达翡丽。 大家都想做,就是这个道理。 你觉得你消费了,体验了,才叫生活。或者发了微博,发了朋友圈,才叫生活。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可怕。 资本太知道自己的厉害,太知道垄断的威力。 所以它们一切的努力,就是让你存不了本金,尽可能让你每个月花光所有钱。 不惜代价建立起:消费水平=自我认同、幸福、地位的价值体系。 拼命工作挣挣挣,然后买买买,再还还还……形成完美的闭环。 你引以为豪,拼命奋斗的一生,其实是别人驱赶奴役的一生。 如今流行的“享受当下”,也是消费主义中的毒。 让你放弃健康长远的财务规划,心安理得地提前消费。 有的人会说,人生就是这样啊。 其实不是,看看你的身边人,还有那些中老年人,他们疯狂认购“保健品”,和年轻人疯狂追逐,“轻奢”“中产”等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他们的消费习惯,受到群体观念的裹挟,盲目消费升级。 掏空心血买的是一种“心安”,是资本精心包装的各种概念。 而不是出于自身的爱好,和自我需求。 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反对消费,我消费我快乐。 而是要适当时候的反思,反思冲动消费,反思什么样的美好,才是值得自己追求的。 人们定义你时,看的是你有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消费过什么。 同样,体现你人生意义的,是你创造了什么,而不是消费了什么。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