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清心火养心阴祛湿热,一定要

时间:2020-11-25 23:35:0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初夏即事

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网络文

柒大夫

1

立夏节气的来源

5月5日,星期二,今天迎来我们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

夏,是“大”的意思,立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立夏,也意味着春天正式过去,夏季正式来临。

立夏之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世间万物进入旺季生长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明人《莲生八戕》:“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意思是立夏伊始,天地之气交合,世间草木万物皆开始盛长,以成繁茂之状,寓为万物生命力极其旺盛,到达了生长的最好时节。”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

在立夏这个节气中,人们会首先听到蝼蝈或者青蛙的鸣叫声;

二候蚯蚓出

接着随着雨季的到来,人们会看到蚯蚓钻出地面,活跃起来;

三候王瓜生

紧接着乡野间的野草,树木的藤蔓等植物竞相生长而繁茂起来。

2

立夏节气的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疰夏绳

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斗蛋游戏

过去,每当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用冷水浸泡后再套入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3

立夏节气应该如何养生

立夏宜清心火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最容易出现上火的情况。

在中医看来,轻者出现烦躁不安、经常容易发脾气,变得异常烦躁,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口干舌燥、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睡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心主火,夏主热,以上症状都是心火旺盛的表现。对于经常上火的小伙伴来说清心火尤为重要。

如果上火不严重可以选择饮食调养,莲子、绿豆、百合,可以将这三种食材拿来煲汤,煮熟时加点冰糖块就可以了。

百合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性味甘微苦,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莲子可以清心火,而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

因此湿热的夏季来临,常备一款百合莲子绿豆汤,真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上火非常严重,可以选择一个方子来清心火,就出自宋代中医儿科大家钱乙所编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的导赤散。

导赤散非常简单,就四味药的组合,分别是生地黄10g、木通10g、生甘草10g、竹叶3g。

它的服用方法是将生地、木通、生甘草研末,每次用10g加入竹叶中同煎,饭后温服。

导赤散它可以清心养阴、利尿通淋。

方中生地甘凉而润,可以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能上清心经之热,下导小肠之火,利水通淋。

两药合用能够滋肾、清心而利水。而竹叶甘淡寒,能清心除烦,通利小便,导热下行;生甘草则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所以这个方子它能够下滋肾水,上清心火,利水道而导热下行,可以将体内的热从小便中排出。

立夏宜养心阴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一到夏天出汗格外多,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并且出完汗后感觉非常疲惫,甚至会有心慌、气短、喘不上气来。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就会损伤心阴,出汗过多会损伤人体的津液,会出现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等气阴两虚的症状。

立夏养护心阴有一个好方子,适合每天煮水喝,就是生脉饮。

生脉饮中只有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君药,可以起到大补元气和生津止渴的作用。

然后麦冬的特性是甘寒,能够养阴、清热,并且还能润肺止咳,这两者放到一起,能够让益气养阴的功更加突出。

最后方中还加入了五味子,五味子既能辅佐人参补固正气,还能配合麦冬收敛阴津。

所以你,生脉饮有非常强的滋补心阴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非常适合心肺气阴两虚的人喝。

清代,乾隆皇帝就经常喝生脉饮,据《上用人参底簿》记载:“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始,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止,皇帝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

这样算来,他每日约进人参三克之多!

他用的方子就是生脉散。就是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其中麦冬的清凉,克制了人参的热性,所以药性平和,并不会上火。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非常高寿,活了八十多岁,这可能与他每天吃生脉散有很大的关系。

立夏宜祛湿热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雨水也慢慢增多,尤其是江南地区雨季来临,人们会进入一个相对湿热的环境。

外界的湿气引动体内的湿气,如果湿邪困阻清阳,就会出现头晕、困倦疲乏、食欲不振、水肿、腹泻等症状,此时除湿尤为重要。

而夏季除了“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热,湿和热相互结合就好比油和面相合,胶合难分,如油入面。

此时,热在里,湿在外,可以先祛湿,后清热。祛湿用什么呢?温病大家吴鞠通的三仁汤最合适不过。

杏仁9克、薏苡仁30克、白蔻仁9克、厚朴9克、滑石30克、清半夏9克、竹叶9克

其中,杏仁开肺气,作用在上焦。薏苡仁淡渗利湿,泻下焦湿热。白蔻仁辛温芳香,可以醒脾,入中焦。

这三仁就可以通调三焦的湿热,上焦开了,中焦醒了、下焦利了,剩余的几味药配合君药,大家协同作战,就可以把湿热之邪从三焦中清出去。

作为日常保健,大家可以将三仁汤替换成三仁粥,非常适合湿热的夏季饮用。

三仁粥

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白蔻仁6克、炒杏仁6克炒杏仁去皮、尖后剁碎;白蔻仁剁碎;先将薏苡仁和粳米一起熬粥,起锅前5分钟,放入剁碎的炒杏仁和白蔻仁。每天1-2次,连服3-5天。健脾祛湿这三仁相配可以起到升上、畅中、利下的作用,帮助身体在湿热中恢复平衡。END往日精彩:最适合春天吃的野菜,第一种最能清肺,最后一种补脾胃,你吃过几种?全国流感大面积爆发!儿科门诊崩溃!应对流感,最好的办法在这里!用板蓝根预防感冒?咳嗽就喝川贝枇杷膏?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吃错过这7个药!千古增强体质第一张方,它就像金钟罩、铁布衫,让感冒、鼻炎、荨麻疹通通远离你千古消积第一膏,健脾、消食,让宝宝不再因积食生病!千古第一补气健脾方,呵护中国人的脾胃上千年,胃痛,胃胀,不消化通通都赶跑千古第一补血方,赶走头晕、失眠、健忘、心慌、手脚凉,美容养颜效果也不错天下第一化痰祛湿方,让你赶走三高,摆脱油腻,体内多痰湿的看过来千古第一补中益气方,可补五脏之气,脾胃不好、疲乏无力、胃下垂、子宫脱患者的福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bgev.com/zykq/10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