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3日应Ormco公司邀请,赴北京就“从牙周及关节角度论种植体支抗在正畸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做半天的专题演讲。围绕本次演讲,我再次认真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发现和体会,整理了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在没有种植体支抗以前我们习惯用口外弓和TPA以及颌间牵引等方式加强支抗。从患者体验来讲,这样的一些矫治装置是比较不为患者所接受,体验相对较差,临床效果也受患者配合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种植体支抗自诞生一刻开始,就受到了正畸医生的青睐。然而关于其使用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使用种植体支抗时过于强调其移动能力,对牙槽骨的骨开窗、骨开裂视而不见;其二是过于保守,认为种植体支抗仅能用于成人,对于恒牙列早期青少年患者则列入禁忌症。 关于骨开窗骨开裂,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更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该知道骨开窗骨开裂在哪些部位容易出现?有哪些因素容易导致骨开窗骨开裂?我们在临床中如何尽量规避这些问题? 我们借用文献的观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这一文献对上前牙内收过程中影响骨质厚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认为牙齿移动效率、上前牙唇倾度的改变以及垂直向的压入量可能是影响上前牙内收过程中影响骨质厚度的重要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根据我们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总结,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最为突出: 其中,年龄以及骨量因素主要是患者自身条件决定,而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则是由医生的临床设计以及控制水平决定。前者需要医生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后者需要医生通过临床矫治力系的精准控制实现。值得特别指出的时,从牙槽骨健康角度出发,应该尽量避免牙齿的往返移动。 病例展示种植体支抗可以很好地对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实现有效控制,可以简化和优化正畸治疗。以下通过几个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的案例对上颌前牙牙槽骨改建问题进行一些审视。 1病例一女性,13岁,主诉嘴前突。 方案: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 结果:上颌前牙内收后牙槽骨改建良好。 2病例二女性,23岁,前突求治。 方案: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 结果:面性显著改善,牙槽骨改建良好,舌侧牙槽脊顶轻度吸收,牙根位于基骨中间。 3病例三男,15岁,嘴突求治。方案:拔除14,24,35,45,最大支抗内收上颌前牙。 结果:咬合关系良好,牙槽骨改建良好。 结束语: 现在对于一个病例的诊断设计已经很难离开CBCT,仅仅从传统二维的方式进行评估可能已经过于片面。对于专业正畸医生来讲,需要通过CBCT重新审视我们在诊断设计和控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持之以恒加以改进,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正畸诊疗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最后放几张照片花絮纪念一下北京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