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曾经的金马奖,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论:“那绝对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盛典”。除了两岸三地的诸多优秀影片和影人之外,亦是有着不少外国影片和影人参与其中,广告赞助更是“插不上队”,可是随着“不入流”导演傅榆的言论,让金马盛会沦为了一场“笑柄”。 从起初的自诩不凡到如今被台湾本土影人狂批,这中间的金马奖到底是如何被一步步被打脸的呢?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呢? 港影人、影片的打脸 18年的金马奖可以说是金马盛会开办以来最为隆重的。除了有着国际知名导演李安的常驻,亦是有着国际影星巩俐的参与,内地和香港的艺人更是多不胜数。可是“傅榆事件”发生之后,李安的态度明显变得尴尬,想来那时的他就已然感到事情的不妙,可是他没想到突变来得如此之快。 当禁令发出之后,金马奖的一众委员都没有将其“当回事”,纷纷觉得:没有内地参与并不影响其声誉和国际地位。虽然宣布的是内地不允许参与,但并没有说到香港地区,那时的他们还期待香港影片的参与。 可是随后众多的香港电影公司和艺人纷纷宣布不参与金马奖的评选,已然参与的众多影片纷纷表示撤回。如此“打脸”,让金马奖那些期待“港片、港影人”的一众委员十分尴尬,但他们仍对金马奖抱有“希望”。 内地导演的打脸 起初禁止内地艺人和导演参与金马奖的时候,有着一位导演朱昱偏偏“不信邪”,携影片参与其中。那时的金马奖委员纷纷将“朱昱”视为内地“最著名的导演”,但实则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导演而已。不过一众委员视她为“清流”,想象着她定然能获奖,纷纷出面力撑。 可现实是没有多久的时间,朱昱“迷途知返”,表示不会参与金马奖的评选。这一决定再次打脸金马奖一众委员,甚是尴尬。起初那些出面支撑她的委员也是哑了火。 入选影片、影人的打脸 回想曾今参与金马奖的诸多影片,那可都是万中挑一的存在,只有大制作、大导演、大演员制作出演的影片才有着一搏之力。可是事件发生之后,金马奖的一众委员表示“本土的影片也不弱”。 可是纵观前几日入围的影片和影人名单,可以发现着实的打脸。一些不入流的艺人和一众配角居然角逐金马影帝,简直让人笑掉大牙。虽然袁富华和太保两人都曾是“金牌配角”,但说实话他们和“影帝”这个称号间隔得太远了,这完全就是拿“配角”凑影帝啊。 这还不是最为主要的,主要的是入选“准影帝”的四位演员(袁富华、太保、陈以文、巫建)出自两部影片。要知道一部影片出两位准影帝的情况只有当年的“无间道”才有此殊荣。难道说这两位配角可以和刘德华、梁朝伟比肩?这不是我们常说的“瞎搞”吗? 广告商的打脸 历来的金马奖盛会都会有着诸多广告商赞助,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由此让一众委员养成了“自大”的结果,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广告商看中的是金马奖的潜力和人脉。然而事件发生之后,一众委员还是认为金马奖的影响力很大,可是接下来却被广告商狠狠打脸。 由于其失去了内地和香港艺人以及影片的参与,也就从而失去了内地的市场,如此没有“含金量”的盛会又怎么会吸引一众广告商呢?除非“脑袋秀逗了”才如此大量的投入。宝格丽、OPPO、伯爵等等纷纷撤退,当然他们还会自认为是“没有关系”,我们还有别的赞助商,但现实却是“空荡荡”。 主持人的打脸 纵观历届强大的盛会都有着主持人的加持,主持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主持,而是烘托和带动现场的气氛,以及渲染现场的氛围。没有主持人的盛会就是一场“闹剧”,相当于一众人没有了领路人,那岂不乱了套。 但金马奖的一众委员觉得,“我们是与国际接轨,并不需要主持人”!这不是“扯淡”吗?没有主持人的盛会那不就“瞎子聚会”吗?乱闹腾。想来这可能不是打脸的节奏,而是走向“毁灭”的节奏,不过也只能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毕竟已然被“打脸”多次了! 由此看来,使得金马奖沦为“笑柄”的不是金马奖入选的质量,而是诸位“自命不凡”的金马委员,要知道中国内地的市场可是让美国都惧胆的存在啊!消费的巨大潜力一度让人难以想象,如此来看着实的让人唏嘘不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