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真菌继发性感染/共感染走进大众视野。事实上,真菌感染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中以念珠菌引发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为突出。解决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一项严峻的任务。 1 什么是侵袭性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Candida)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口腔、尿道的浅表感染和危及生命的侵袭性感染。如图1。 其中,侵袭性感染在临床研究中比例最高,危害最大。念珠菌属可以在约50-70%健康人的粘膜表面检测到,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的普通一员。当某因素导致平衡被打破才会产生感染。它深谙机会主义之道,伺机而动。 既然是共生,那念珠菌是如何引发侵袭性感染呢? 如图2。 a、例如在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肠壁破坏时,念珠菌可直接传播到腹腔并侵入血管(念珠菌血症)。 b、正常情况下,真菌表现为共生生物,不会引起疾病。 c、免疫应答受损等因素可促进肠道内真菌过度生长和念珠菌血症,这可导致各种器官的深层机会感染(深部组织念珠菌感染)。 2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危害 如前文所述,念珠菌通常生活在体内(如口腔、喉咙、肠道和阴道等地方)和皮肤上,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的普通一员,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当触发某项或多项危险因素,念珠菌可进入血液或内部器官并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 危险因素如表1: 可见,引发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因素众多。据念珠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患病率为(2.1-21.0)/10万人,病死率达40%-60%。有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约有名患者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每年病死人数超过人。 病死率如此高,罪魁祸首是谁? 大多数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由5种病原体引起: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albicans)、光滑念珠菌(Candidaglabrata,C.glabrata)、热带念珠菌(Candidatropicalis,C.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parapsilosis,C.parapsilosis)和克柔念珠菌(Candidakrusei,C.krusei)。 在众多致病性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尤为突出。一项关于中国多中心的回顾性调查发现,白色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体,占念珠菌感染总数的30%-70%。如图3、图4。 3 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目前,血培养法是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缺乏临床特异性,而血培养法耗时较长。因此,开发一种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与血培养法形成互补,用于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就非常有意义。 在多个关于念珠菌的诊疗指南中,均对免疫学检测方法提出指导。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指出: 念珠菌甘露糖抗原/抗体检测可用于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 美国传染病协会 《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candidiasis:updateby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明确: 血清半乳甘露糖检测、胸部CT及肺泡灌洗相结合可以增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协会 《ESCMID*guidelin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andidadiseases:developingEuropeanguidelinesin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usdiseases》梳理不同念珠菌病对应的有效诊断方法: 念珠菌菌血症和深部组织念珠菌感染可用甘露聚糖/抗甘露聚糖或其他特异性抗体进行辅助诊断。 当前,有许多关于念珠菌甘露聚糖抗原和念珠菌IgG/IgM抗体在侵袭性念珠菌病早期临床诊断的研究。联合检测念珠菌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综合结果进行判断,可有效提高念珠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如图6。在一项研究中,使用甘露聚糖抗原和特异性抗体两项结果,综合判断,可诊断出侵袭性念珠菌病。 在抗体检测中,高质量的念珠菌抗原能让检测结果更精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判断。 4 维润赛润产品 ★质量体系: DINENISO;欧盟指令98/79/EC。 ★技术优势: BSL-3实验室;天然蛋白; ★应用范围: 适用于LF、CLIA、ELISA等免疫检测平台。 ★产能保证: 工业化量产,稳定供应。 5 总结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的普通一员,分布于健康人体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中。它们在环境中“相貌平平”,似乎人畜无害,但一旦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小差”,它就会扮演“隐形杀手”的角色。白色念珠菌可以从人体的浅表向更深处的组织“进军”,它的过度生长可能导致致命性的侵袭性感染。 由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缺乏临床特异性,不容易察觉,且病死率高。因此,推进快速有效的诊疗产品开发,是建立念珠菌病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一环。 编辑:Steven 校对:Harris 责编:Hillson end 参考文献: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ESCMID*guidelin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andidadiseases:developingEuropeanguidelinesin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usdiseases.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candidiasis:updateby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 CandidaalbicansBiofilmsandHumanDisease.GlobaltrendsinthedistributionofCandidaspeciescausingcandidemia.------------------------------------------------------------------------------ End 人QQ大群,欢迎加入 1号 2号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