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bdfyy/bdfal/ 文史 博览 .9 医院建院60周年来临之际,《文史博览》杂志以《现代口腔医学的湖湘往事——长沙第一代牙医和他们的传人》为题,医院发展历程进行深度挖掘报道。报道医院在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诞生,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发展今天成为“一院三址、多点布局”医院的创业历程。这段极不平凡的历史,是以创始人谢仲达为代表的历代口医人秉承仁心仁术,锐意进取、辛勤耕耘的创业史,医院坚守健康使命,守护群众健康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色,更是长沙乃至湖南省口腔医疗卫生事业与时代一路同行,蓬勃发展的缩影。现全文刊登如下: 原文展示 现代口腔医学的湖湘往事 ——长沙第一代牙医和他们的传人 年,中国仍处在抗战非常艰难的时期。这一年,一位已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的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生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湖南长沙。这位名叫谢仲达(—)的年轻人,当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医院的创始人。 华西协合大学,这个名字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它不仅是中国著名的13所教会大学之一,还是当时中国口腔医学的权威和可以比肩欧美一流口腔医学的象征。 年,加拿大人林则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牙科医学传教士,在成都开设了一家牙科诊所。10年后,他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林则本人则被誉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 因为高质量的教学和先进的专业技术,年6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决定授予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学生牙医学博士学位,即凡是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的毕业生,同时也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牙医学博士学位。据公开资料,从林则于年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到年离开成都的30多年时间里,共为中国培养了位牙医学博士,他们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精英和栋梁。谢仲达便是位牙医学博士中的一位。 服务人民:牙医学博士的“仁医、敬业”情怀 年,谢仲达来长沙后最先受聘医院(医院)口腔科,任主治医师。年左右,谢仲达在长沙一路吉祥的长沙基督教青年会租了两间房屋,开了一家私人牙科诊所。 “年,我才13岁,经熟人介绍,从长沙县老家来到谢仲达的私人牙科诊所帮忙,是谢嗲带我进入口腔卫生这个行业。”今年87岁的彭福珍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她于年至年医院任副院长,是目前唯一一位亲身经历从私医院的见证人。 年8月,长沙迎来了解放。正是在新社会新气象感召下,谢仲达觉得“开诊所不能只顾自己赚钱”,还应该用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年10月,谢仲达积极响应长沙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号召,领导个体牙医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同长沙市另外三家牙科诊所一起成立了长沙市新华牙医联合诊所,由谢仲达任所长。 联合诊所创办之初,由于当时长沙市各类牙医联合诊所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谢仲达就将全市57名牙科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办起了“牙医夜校”。谢仲达自编教材,延请长沙市内著名的口腔专家柳树嘉(时为湖南医学院口腔科主任)、姚继之(医院牙科主治医师)等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牙医夜校”从口腔医疗基础知识入手,比较系统地讲解传授口腔医疗知识和技术,成功地培养出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市第一批通过正规考试获得行医资格的牙医,为长沙市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当时,学员结业后由市卫生局组织考试,有50多人通过考试获得了医生职业许可证、技师证。 在这些学员中,有一位牙科医师,名叫马秉权(医院第五任院长),他深情地回忆了老一辈口腔医学专家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谢仲达、柳树嘉两位老师很了不起。有时会有一些湘西来的牙齿重症患者,因为没钱住院,柳老师就让病人住到自己家里,免费吃住。这对我们学生影响很大。谢老师那种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也是超乎想象的,有时忙到下午两点都没有回家吃饭,下午接着上班。他们的仁医、敬业精神对我影响最大。” 年出生的段亚光,医院的第七任院长(—)。年,他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毕业后,医院,曾跟随时任副院长的谢仲达学习了两年。谢仲达的专业、敬业精神同样令其印象深刻: “谢院长为人正直,首先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他对病人特别好,而且病人不看完不下班。其次,谢院长的镶牙技术特别精湛,督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他曾担任湖南省口腔医学会会长,但在跟学生讨论病例和治疗方案时,从不以势压人,从不让人屈服于他的观点。总的来说,我们从医院创业者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专业、仁医、敬业’的情怀。” 艰苦创业:医院的成立与发展 “解放前后,经济落后,老百姓有句话叫作: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那个时候,大家也没有口腔保健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有了牙科医生,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湖南医院,当时的湘雅医学院、医院的牙科诊室、房屋、设备、人力资源条件都很差。”马秉权回忆说。 但那时马秉权所见到的口腔科的医生,8小时上班拼命干,8小时之外加班干,每周上6天班,常是脚踏牙钻车、手搓银汞坨,器械自己煮、石膏轮流炒、牙片自己拍,拍了还要动手冲洗…… 20世纪60年代初,长沙市新华牙医联合诊所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决定将其全盘接收,但此时的长沙市卫生局还是决定成医院。年8月1日,长沙市的新华、协建两个联合诊所的18名牙科医护人员被抽调出来,医院(集体所有制,经费自筹),谢仲达任院长,地址在长沙市黄兴南路号。 白手起家,艰苦奋医院成立时的真实写照。时年27岁的彭福珍担任医政组长兼人事干事,当年“十八罗汉”医院的情景,她现在仍历历在目: “建院初期,每个医生都身兼数职,看病,器械消毒,保洁等工作都是分内工作。每个人只要工作需要,什么工作都要做。我的老师谢仲达,医院院长,又是医生,晚上还要加入医生轮流值班,消毒器械,为第二天门诊做准备工作。在那个年代,加班加点是常事,没有加班费,没有补休假。忙到深夜,每人仅吃碗光头面,第二天每个人都按时来院上班。 就这样,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专业、专注、仁心、仁术,赢得了广大病患的肯定和信任。 “那时候,苦干,巧干,医院发展着想,想方设法为病人服务是我们的宗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病人往往医院门外排队,医院人手不足,每晚只一人值班。为维持秩序,就将挂号就诊指南用台式录音机录下,反复播报。至于医疗设备更是从无到有,建院初期,营业收入除去发工资,基本无钱添置设备。当时的设备操作强度大,效率低,医护人员十分辛苦。” “文革”时期,人员少,设备差,场医院的发展。后来,在省、市卫生局领导的支持下,年2月9日,医院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编制扩展至人。在管理上改变了以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开始接受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这一年6月10日,医院医院。年,医院从中山路、樊西巷两处租赁处,集中搬到了文运街16号,并在三楼设置了高干、外宾诊室和休息室。从这时起,医院开始被列为医院,谢仲达等专家成为干部保健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事实也证明,有了省、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及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医院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时间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年,这年年底,在长沙市卫生学校(今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工作了20多年的马秉权被调到医院,医院的院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初到医院,马秉权发现,患者看牙要半夜三更排队挂号,看正畸科更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这是怎么回事?我连续3个晚上扮作患者,凌晨三四点与患者一起排队、等号……” 原因终于找到了。当时,医院作为湖南省唯一一所全医院,只有30多台椅位,平均每天门诊五六百人次,医院房屋的医疗用房面积不到平方米,就医的人经常排长队,外宾和老干都来这里,有时走廊挤得水泄不通。 场地小,医生少,看牙怎么不难呢? 医院为缓解看病难现象,先是延长医务人员的下班时间,开设晚至9点的夜间门诊,其次节假日加班加点,将门诊时间增加一倍。尽管如此,医疗用房还是不能医院发展的需要。 此时,全国卫生系统公布了一个统计报告:按全国各省牙医人数与人口的比例,湖南省每27.4万人中才有一名口腔科医师,名列倒数第一,比西藏还落后…… 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马秉权迅速将这些材料写成报告,上报市级、省级领导,请求解决“看牙难、正畸难、镶牙难”的问题。 报告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毛致用、熊清泉等领导下决心解决全省人民“看牙难”“镶牙难”的问题,除在湖南医学院、衡阳医学院两所大学增设口腔系,扩大招生外,还在长沙卫校、益阳卫校增设口腔大专班,医院培养人才。年,省里两次做出决议,将长沙五一广场的原中苏友好馆无偿地移交医院管理使用。为了支持湖南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年12月,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专门为医院(老院)题写了院名。 年12月,医院正式搬迁至原中苏友好馆(年被列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这一地标式大楼。这一年,医院还争取到了医院援助的57台牙医换代设备——西门子牙科综合治疗机,大大提升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口腔医疗服务水平。 “健康中国”: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凭借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的口腔护理服务,医院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的 |